周定王墓明末清初被盜,前面大殿、二殿、三殿早已被破壞,現遺址尚在。
墓區地上建築已不存,現存周定王墓的地宮建築和一處形制奇特的王妃陪葬墓。
韓孔雀擺了擺手道:“這個對外行說還行,其實歷代的古墓,有那座沒有被盜過?有的古墓從古到今被盜掘了無數次,到了現在,只要找到了,還能發掘出不少東西,而這座周定王墓,規模那麼大,難道會被盜掘一空?”
“你是說?”李達的眼睛已經放光了。
韓孔雀笑著道:“我們都知道,猶豫朱元璋當時不想讓朱棣和這個朱橚繼位,所以他對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做出了補償,像朱棣被分封在北、京,還有這個朱橚被分封於開、封,都是證明。
除了這些,各種財寶,朱元璋更沒有吝嗇,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蒙元,掠奪了蒙古王公無數珍寶,很大一部分就分給了他的幾個兒子,特別是幾個看重的兒子,要不然燕王朱棣哪來的資本造反?”
“這個還真沒聽說過。”李達看著周教授和王教授道。
而兩個人也算是老狐狸了,自然不會露出絲毫破綻。
韓孔雀卻肯定的道:“這個是有記錄的,當然,那些活的歲數長,子孫眾多的,就算有再多的珍寶,也不夠分的,而一些出了差錯的,像早死的,害怕財富露白的,就留下了寶藏,比如說梁莊王。”
梁莊王是明仁宗第九子朱瞻,1441年病死後安葬,他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在他的墓葬中出土了太多的寶貝。
梁莊王下葬時,只將墓門封堵而沒有封牆和回填土。
相隔十年後,王妃魏氏過世,再將原先封堵墓門開啟,將王妃與梁莊王合葬。
明代親王墓是高等級墓葬,通常建有排水系統,而該墓沒有排水系統,相反卻將墓室建在可以見到地下水之處,應當與當時的某種迷信有關,有“不達黃泉不罷休”之意。
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出有金、銀、玉、寶石、瓷器等共計5100餘件,其中金、銀、玉器有1400餘件,僅金器的重量就達10餘公斤,珠飾寶石則多達3400餘件。
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尚屬首次,僅次於明代皇陵——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
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1966年,“文、革”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焚。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
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
但是由於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主要指文、命和破四舊),因此,它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現在定陵只剩下一座地宮可供遊人參觀,不過,這也能夠讓人看到當時定陵的豪華。
地宮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後、左、右5個廳組成,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
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中間各自有一個用漢白玉壘砌的棺床,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
中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並擺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長明燈。
後殿是地宮內最大的一個殿,殿內棺床正中央放置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
棺槨周圍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
出土的隨葬品包括帝后服飾、冊寶、明器、木俑、甲冑、刀、箭、金、銀、玉、瓷器皿以及大量絲織品。
隨葬的金、銀、玉器和珠飾珠寶種類繁多,製作精美,儲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輝,雍容華貴,令人驚歎不已。
而這些東西,大多被損毀,所以定陵的陪葬品雖然比梁莊王要多,但卻不如梁莊王墓儲存下來的多,也不如梁莊王墓出土的東西珍貴。
比如出土的嵌寶金冠頂就有5個,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直徑5.2厘米,重41.1克,頂端嵌一顆淺黃色透明寶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八顆紅、藍、綠各色的寶石,亮麗多彩,至為寶貴。
出土的王妃封冊,銅質髹(音“休”)金,是王妃魏氏於1433年(宣德八年)被冊封為王妃的任命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