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思考了片刻,點點頭:“行,就按您說的辦。”
玉如意順利成交,接下來,那隻鬥彩蓋碗,不出意外的被吳二叔以六十五萬塊錢的價格勻走,一時間大家是皆大歡喜。
此時,哈維對李大爺開口道:“李老,您這麼多年的收藏,還有沒有好的寶貝讓我們開開眼?”
李大爺不好意識的笑了笑道:“各位實在不好意思,有幾件精品,我都勻給了好友了。”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道:“不過要說值得一看的物件,我這到還有一件,只是請了幾位師傅掌眼,卻有些爭議,諸位還要看嗎?”
李大爺這樣一說,眾人的好奇心都吊了起來,紛紛表示要開開眼。
過了五分鐘左右,李大爺抱著一卷畫軸走了出來,不用說,這是一幅古畫。
果然,李大爺小心的開啟畫軸之後,這確實是一件古畫,卷軸橫一米,豎三十公分左右,淡黃軸,軸筒包漿口看起來都有些年數了。
韓孔雀瞧著那古畫,入眼很明白,以他的眼光自然不會瞧錯,這畫的軸和包漿做得還是不錯,應該是清代的老件,但畫就不行了。
當然是以他的眼光見識來看,才能分辨出,如果是普通人的話,這畫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古樸古素,但韓孔雀看得出來,這只不過是一幅假畫!
鄭板橋的竹石圖,可是十分有名的,所以這麼一幅畫,存在爭議是肯定的,要不然,這幅畫也不會儲存在這裡。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畫家,幼時聰穎好學,尤愛字畫,有詩、書、畫“三絕”之譽,擅長畫蘭、竹、石、松、菊等,而以蘭竹最為著名。
《竹石圖》是鄭燮62歲時畫的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筆意為主,中鋒勾勒,用筆致瘦硬的長折帶皴勾出堅硬挺削的石質,極盡變化,神韻具足。
石前有兩三枝勁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應,全圖畫家以“冗繁削盡留清瘦”的簡潔畫法寫成。
整個畫面,簡約明快,竹清石秀,氣勢俊邁,風神肅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鄭板橋畫竹,以“簡、瘦”為上,此圖以簡勁筆鋒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個堅硬瘦石折襉處略施以小斧劈皺,崚嶒之態頓出;竹竿細之又細,但細而不弱,竹葉少而腴,不乏蔥翠富強;一竿修竹頂天立地,其他竹子則交錯紛雜有致,虛實、濃淡、高低、遠近兩相呼應,在妙趣橫生間又生一種孤傲之氣出彩的還有題款。
鄭板橋愈到晚年,書法愈是風神獨具、揮灑自如、翰墨蒼勁。
畫上題句雲:“昔東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樹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餘作竹作石固無取於枯木也;意在畫竹,則竹為主以石為輔之,今石反大於竹多於竹,又出於格外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維在活而已……”
從這段題句,可以看出鄭板橋的創作思想:首先是作畫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從,食古不化,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跡”,“但得宋元氣韻在,何須依樣畫葫蘆”。
其次是創作不能恪守陳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現手法。
再者是創作在於不迷信古法,不固執己見,做到一個“活”字。
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絕對屬於大宗師一級,而這副畫,雖然也不錯,但還真達不到大宗師的水平。
現在這幅畫存在爭議,只不過是這幅畫也有其得意之處,這幅畫畫,神韻間遠,山水秀逸,有“山光在掌,雲氣生衣”的韻致,也算是一副難得的佳作。
“李老這幅畫是自己淘到的?”看完之後,韓孔雀問道。
李大爺看向韓孔雀:“確實是我淘到的一件寶貝,雖然我很多老朋友都說看不準,不過,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幅珍品。”
“畫工不錯。”韓孔雀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李大爺倒是十分看得開,他笑著道:“當年我得到的比較容易,就算真的能夠證明這是一幅贗品,也沒什麼。”
說著,李大爺說起了當年他撿漏的經過。
當年他遇到這副畫的時候,是在首都的一家古玩行裡,當時畫的主人去那家古玩行賣畫,正好被他遇到了。
他進門就聽到古玩行的老闆道:“先生,你這畫,呵呵,還是拿到的別的地方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