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一般是騎著騾子或毛驢進山,遊客是租用騎著進山,這個時候遊客不畏艱險,徒步前去深山,探險尋玉,沒來之時,不知道這裡的情況,怎的來了,感覺就像是在鬼門關前打了一個來回,嚇得心驚肉跳!
前去時信心爆滿,心裡想著這次一定要多撿幾塊好玉石帶回去,賣個好價錢發個大財,或作為傳家寶傳給子孫後代!
可是走到路上,高原反應強烈,氣喘吁吁,兩腿癱軟,寸步難行,想法就變成了:我要活著回去,只要活著回去就是幸......
上過一次高山的人,當時在山上的想法就是能活著下去,以後永遠也不想再進山了!
當下山後看見公路時,有種孤舟漂泊大海看見了陸地的安全感,悲喜交加的心情難以言表。
在利潤豐厚的珠寶業,採玉人並沒有得到多大好處,像這幾位採玉人,辛苦勞累了20多天,扣除盤纏後,每人僅分到了千把元錢。
這和他們忍受的苦難、面臨的危險、艱辛的付出相比,與流通領域和收藏領域的和玉石玩家相比,採玉人的收入實在是太微薄了。
而在這裡打持久戰,就得安營紮寨,舉家上陣,剛才那座小型宿營地有婦女存在,那肯定就是一家尋玉人。
老胡對這裡的地形很熟悉,自然知道拿出隱秘的宿營地,不過那邊的地形狹小,不適合大部隊宿營,所以他才沒有去那邊,而是選擇了另外一邊比較大的一處小型峽谷。
在這山中,最困難的就是住宿和吃飯,特別是吃飯,外地人是很難適應的,因海拔太高,水70度左右就開了,就算是用高壓鍋蒸米飯,米飯都是夾生的,就算是外邊再爛,裡邊還是有點硬,難以下嚥。
在山裡住上十天半個月,哪一個人也得瘦1020斤,這樣的困難,外地遊客一般是很難適應的。
所以採玉是極其艱難的,在這裡,就有因為採集極品羊脂玉,曾讓採玉人家破人亡的故事。
傳說,任孜.拓古提一家住在海拔5000多米的崑崙山腳下,家裡世代採和田玉。
任孜有一塊爺爺傳下來的“標準玉”——什麼玉石只要與它相對照比較,優劣立判。
1988年的一天,任孜和兄弟們一如往常上山採玉,發現一群蒼鷹在白玉河源頭久久盤旋。
而在蒼鷹的腳下,任孜發現了白玉原料,他們用工具將石頭外皮剝開一點,就看到羊油一般嬌嫩欲滴的白玉一角。
任孜立即掏出“標準玉”對比,發現兩塊的成色不差分毫。
任孜和兄弟們還來不及在石頭上做標記,山上突降暴雨,山谷頓時湧來滾滾洪流,他們只能全身貼在巖壁上“求生”。
一個多小時的山雨結束時,任孜騎的毛驢被沖走了,最小的一個兄弟也在慌亂中被泥水沖走,那塊玉石更是不見蹤影。
在崑崙山上,一年只有3個月可以行走,其他時間都是大雪封山。
等任孜再次找到那塊玉石時,已經是6年後。1994年,任孜扎木排順山溪費時8天才把玉石運回村裡。
所以,不要以為在山中找到的極品玉石,就算成功了,只有等玉石雲出山,才算成功。
在這裡採玉,最好是結伴而行,互相好有個照應,最好還是有個當地的導遊,要不然,也許一陣暴雨,你就會被衝的沒影了,要是遇到了大雪提前到來,那麼恭喜你,你可以免費體驗一下雪葬了。
看到他們一隊的人,在到達河床上之後,手拿鋼釺等物,翻翹著河床上的石頭,篩選著他們中意的玉石,黃山很是心動。
“這邊的河床還有尋找價值嗎?”韓孔雀開口道。
老胡搖頭道:“有,但很小,這裡是當地人都知道的玉石產地,所以我才帶你們來這裡,但要想採集到真正的好玉,還要從這裡向四周搜尋。”
韓孔雀點頭,沒有在說話,他剛才看到那家人的採玉工具,就猜到了這一點。
那家人擺放在帳篷之外的工具,有梯子、鐵鍬、鐵錘、鋼釺、安全帽、袋子、帳篷、繩索、食物和水、炊具等。
從裝備看來,其目的地不限於河灘上,很可能還包括大山深處。
要想多撿到玉石,就要儘量避開這種主流河道,許多外地人到這裡,沒有不下河走一遭的,所以這裡早就很難撿到玉石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