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一斤約二百多克,一萬斤黃金約兩噸半,那麼王莽府藏黃金就有一百五十噸之多,一個諸侯王的府藏也有一百噸之巨。
為什麼漢武帝以後中國黃金就開始大量地失蹤呢?
漢朝成百上千噸的黃金怎麼就突然消失了?
漢朝的黃金到底到哪裡去了?
有人說主要是塑佛像貼金用掉了,這個理由似乎言之鑿鑿,不能說沒道理,佛教在東漢明帝(公元58~75年時期傳入我國後,用以塗金佛、寫金經,消耗了大量黃金,而這樣的消耗與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黃金日少一日,逐漸缺乏。
佛廟寺院在中國的發展,在魏晉初期才形成氣候,至南北朝時期達到昌盛,黃金大量用於佛像和法器,應該是在佛廟寺院發展起來之後。
而中國黃金失蹤,在西漢中期佛教尚未傳入時就已經開始,所以說黃金用於佛教不能作為唯一的原因。
至於說黃金被用於製作器物,更不應是引起黃金總量鉅額減少的主要原因,因為黃金在中國古代是稱量貨幣,黃金過多價格低賤時人們鑄金為器,黃金稀缺價格昂貴時人們就毀器為金,不應該有黃金昂貴而人們大量鑄金為器的道理。
史書記載,漢武帝開啟崇尚奢華之風,這一變化是否使黃金更多地被用於奢侈器物,從而引起黃金的鉅額減少?
所以,最後嶽幕靈的結論是,黃金被埋葬於地下,還有富豪官吏窖藏了大量黃金,當然,這也是一種現代人最能接受的解釋。
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式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
戰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治者則運用國家機器,攫取佔有了國家大部分黃金,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呆滯窖藏。
如梁孝王死時,“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漢末王莽時,“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匾,尚有六十匾,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書、處處各有數匾”。
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築塢於眉,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
而且從後來出土的錢幣看,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寶之量大,確實驚人。
為什麼他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
一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黃金以備用,二是西漢未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其窖藏的黃金,如納粹德國隱藏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可考。
還有些人說西漢黃金是黃銅,但這種理由也站不住腳,有很多人認為,史書上所說的西漢巨量黃金,其實並非真正的金,而是黃銅,相信這種說法的人也有很多,但只是幾個簡單的例子,就讓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說西漢黃金是黃銅,嶽幕靈透過調查分析,認為缺乏根據。
因為漢代時,金、銅的區別極明顯,漢人從沒有把金稱為銅的例子,也從無“黃銅”之稱。
而且黃金與銅幣的重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秦漢時代黃金以“斤”、“鎰”為計算單位,而銅錢則稱為“銖”或直接稱“錢”,西漢時金與銅的區分是很明確的,如管理金礦的稱“金官”,管理銅礦的稱“銅官”。
這麼明確的區分,如果再把黃銅說成黃金,那不是古人傻,就是現代人傻。
最後,嶽幕靈提出了一個詳細的論證分析,到現在,中國到底還有多少古墓沒有被發現,其中有多少是皇陵,有多少是高官,有多少是富豪。
韓孔雀看了一下,實在是太多了,就算用不及其數來表示也可以。
這種情況是有原因的,一個是我們的歷史太過悠久,一個是在我國有土葬厚葬的傳統,雖有盜墓賊,但是他們挖去的很少,除非改朝換代的動亂時才比較多。
但這先對每年都有埋下去的人來說,偷偷摸摸的挖,怎麼也不如埋得多。
雖然嶽幕靈極力證明,古代記錄的藏金是真金,但還是有人堅持認為那些藏金不是真金是黃銅。
否定這些記載的最主要根據,是出於考古成果的考查。
如果一個諸侯王就可能有一百噸真金,那麼在他的墓葬中,必然會有較多的大型真金器物。
實際上在中原地區發掘的漢朝帝王將相陵墓中,大型真金器物(例如重量達幾十或幾百斤)還未曾發現過。
很多漢墓當中,曾發現有金縷玉衣、鍍金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錯金虎符等,雖然都含真金,但器物主體是銅,用以裝飾的真金多也不過幾百克而已,已經是很珍貴的了。
不要說有百噸真金,即使只有一噸真金,也可以鑄造大型真金器物,肯定比這些輝煌的多。
在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中,也沒有過有大型漢朝真金器物的訊息。
也就是說,從考古中沒有任何資訊可能支援漢代某個帝王將相,曾據有幾噸甚至幾百噸真金的記載。
這種說法似似而非,好像很有根據,但嶽幕靈只是提出了一個觀點,這種論斷忽略了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