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龍經》、《疑龍經》、《都天寶照經》、《青囊奧語》、《葬法倒杖十二法》、《天玉經》、《楊公金函經》、《金剛鑽本形葬圖抉》、《立錐賦》、《黑囊經》,每一本金冊都不算厚,所以每一部經書都有十幾本甚至幾十本金冊組成。
這些都是楊筠松的風水著述,韓孔雀翻了翻最上面的一本,這是《撼龍經》。
《撼龍經》專們記述山龍脈絡形勢,對尋龍點穴做了著重說明,而且裡面有很多楊筠松行走天下時記錄下來的風水寶地,當然,裡面也有魔都地形地貌圖,畢竟丹鳳朝陽大穴,還是十分少見的。
得到了這麼多記錄楊筠松一生成就的金冊,韓孔雀給楊筠松跪下磕了幾個頭,算是認下他這個師傅。
當然,韓孔雀認下這個師傅,可不會辱沒了他,要知道楊筠松有許多弟子是堪輿名流。
他的高徒有曾文迪,劉江東、廖禹、賴布衣、劉謙等,別人也許還不算出門,但賴布衣那就是一個傳說,現代人不認識,不知道他的還真是不多。
還有明十三陵勘測營造者廖均卿、魔都古城營造者李國紀、為福、建永、定著名園形土樓——承啟樓選址設計者陶張,都是他在贛南的弟子,深得他的真傳。
傳說楊筠松卒於楊仙嶺,由其高徒扶柩舟運人於、都,葬於藥、口其生前卜定的墓穴。
楊筠松安葬的地方叫楊公壩,原名“芒筒壩”,為紀念這位救貧先生而改名為楊公壩,地處於都縣寬田鄉境內,緊靠梅江河畔,距縣城45公里。
明萬曆七年縣令葉夢熊在此豎碑紀念曰“唐國師楊公之位。”
清段道軒、吳肇龍立碑曰“皇封金紫光祿大夫楊筠松之神位。”至今古碑猶存。
對把這麼一位名人掩埋在這裡,韓孔雀還是感覺十分得意的,而他卻成了楊筠松的隔代傳人,更加讓他高興,此行就算沒有其他收穫,只是獲得了這麼多金冊,就足夠讓韓孔雀以後睡覺笑著醒了。
韓孔雀掃視了下不遠處的九鼎,又看了看那頭貔貅,這裡是聚財之地,可誰又知道,這裡的財富,全都化為了國運,散發了出去。
想到此時魔都的繁榮,這座大陣你還真不能說一點作用也沒有。
有了極大的收穫,韓孔雀志得意滿的向外走去,等什麼時候他把楊筠松留下的典籍全部通讀一遍,以後再下古墓,可就容易多了。
韓孔雀現在雖然還不熟悉所謂的風水陣法,但看了楊筠松留下的傳記,他對這裡的大陣已經很瞭解。
知道現在哪些地方可以動,哪些地方是不能動的,韓孔雀心裡也就有了數。
地下的九鼎和貔貅,是絕對不能動的,除了這個,就是陰兵,如果沒有特殊的手段遮蔽人體自帶的生氣,就要小心了。
因為陰兵是以磁場來判斷攻擊目標的,而它們判斷的物件,就是所謂的生氣。
只要感知到了生氣,它們就會被啟用,殺死一切帶著生氣的生物,這也是它們被製造出來的唯一作用。
這樣的陰兵,實在是適合鎮守墓穴,要不然,也不會有人喪盡天良製作出來了。
而這些陰兵,是李唐皇室在國力最強盛時期,用歷年來征戰時,將死計程車兵,或者是那種已經退役下來的傷殘老兵制造的。
古代戰場,也許一個小傷口就可以要人的命,那些被感染之後的老兵,幾乎沒有存活下來的希望,這些老兵都帶著不能治癒的傷患,早晚都是死,所以他們自願成為唐皇的殉葬品。
當然,這麼做,這些老兵的家屬,都得到了極為豐厚的補償。
這麼一批老兵,南征北戰,可以說什麼樣的險境,什麼樣的痛苦都經受過,用這樣一批老兵制作出來的陰兵,可以說質量是最為上乘的。
他們被灌輸了忠君愛國思想,所以更加能夠承受承受痛苦,而他們也知道自己將要變成什麼,所以他們的執念更加強烈,也更加清楚,他們就是為了守護,為了守護李唐皇室。
這些戰士本來就是為了戰爭而生,而被煉製成陰兵之後,其戰力更強,所以有它們守護的大陣,才能幾百年如一日,沒有被任何人侵入。
韓孔雀小心的走進陰兵群中,看著一個個被蠟浸透了的高大戰士,真是不敢想象,當年他們經受了多麼大的痛苦,才能形成現在的樣子。
因為知道自己的生氣被遮蔽,這些陰兵感知不到,所以韓孔雀更加放心的在陰兵群裡閒逛。
看著一個個死了上千年的戰士,他們每一個都站的筆直,手中緊緊的握著自己的兵器,就算韓孔雀使用蠻力,也不能從他們手裡,把他們的兵器奪下來。
這雖然讓韓孔雀有點失望,但也讓他更增加了對這些戰士的敬佩。
韓孔雀看著一張張面孔,想要看出有什麼不同,終於,他看到了一副不同的面容,這個陰兵的臉居然有融化的痕跡。
融化?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讓這些蠟人融化?
只有火,才能讓這個陰兵臉上的蠟融化,而在這個地方出現火會怎麼樣?
到了這個時候,韓孔雀才有點害怕,他想到了進來這裡時看到的那些槍眼,還有炮彈,這樣的東西在這裡爆炸,會形成什麼後果?
要知道這地下可是到處充斥著沼氣的,如果出現火星,很可能就會發生大爆炸,近而一瞬間引燃這裡所有的沼氣,瞬間消耗趕緊地宮裡所有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