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孔雀笑看了那人一眼,沒有說話。
規矩他當然懂,但先來後到這時卻是用不上。
這裡先來的人多了,就是這人出價,也不是多麼有誠意。
再說,誰先上手,才算是誰的生意,現場可沒有一個上手的,所以韓孔雀自然要先下手為強,只有把古玉拿到了手裡,才有了主動權。
到時,要是古玩行裡的幾個老傢伙來了,也沒法從他手裡截胡。
那攤主更是乾脆,韓孔雀剛說完,他就直接把那塊古玉塞進了韓孔雀的手裡。
韓孔雀剛剛接觸到這塊古玉,立即感覺到一股不一樣的感受,他的第一感覺就是滑膩,如撫凝脂。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說的明白點,就好像是摸到了美女那細膩的肌膚,感覺只有一個詞來形容,舒服。
拿著這樣的古玉,卻給人一種撫摸鵝卵石的感覺,要知道鵝卵石之所以摸起來那麼順滑,可是因為成千上萬年流水的沖刷,讓鵝卵石的表面變得極其光滑。
而這塊古玉卻根本不可能經過流水沖刷,它之所以能夠給人這種感覺,絕對是因為本身的質地比較緊密,所以才會讓人感覺這麼順滑,從這裡也能判斷出,這塊古玉的質地應該很好。
韓孔雀藉著古玉散發出來的淡淡光輝,很清楚的就看清了古玉的情況。
從這塊殘缺古玉的形狀看,它完整時的體積應該不小,韓孔雀能夠推斷出,這是從一塊大型玉璧上斷裂下來的,雖然不能完全推測出玉璧的大小和形狀,但其體積肯定不小。
這樣的一塊玉璧,不可能是籍籍無名,這讓韓孔雀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看著玉璧簡潔的雕刻手法,韓孔雀心裡猛然一動。
這塊玉璧上面雕刻紋飾不多,大多數是饕餮紋,但這些饕餮紋卻是最簡單的,只有寥寥幾筆,就完美的刻出了幾個饕餮紋。
在饕餮紋的中間,有幾條狹長的線條,這些線條帶著一些弧度,好像是簡化了的龍紋。
龍紋,玉璧,這些都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可以擁有的,就像和氏璧,就算是普通人發現了,最後也會落入王侯的手中,這塊玉璧肯定也不可能是普通人的。
雖然韓孔雀沒有見到過和氏璧,但這塊殘玉組成的玉璧,其質地這麼好,再加上發光這種特點,其珍貴程度就絕對不會比和氏璧差,而能夠跟和氏璧媲美的玉璧,在歷史上就有那麼一個。
垂棘之璧在古代是人們的垂青之物,但是兩千多年來,只知其名,不知其物。
多少年來又無人見過它的真面目,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垂棘之璧是何種材質,至今尚無人作任何解釋。
從漢代班固《西都賦》中的“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來看,“晉之垂棘”與“ 梁之懸黎”有可能為夜明珠一類的寶物。
也有人從《墨子》中的“三棘六異”推斷,垂棘璧可能是三種不同形態或六種各異的顏色。
這些特點,除了顏色,都跟歷史記載的垂棘之璧相同。
垂棘之璧由晉國滅赤狄時所得,比和氏璧還早,被稱作“中國第一美玉”。
公元前六五八年,晉獻公為了滅掉有著同盟關係的虢國和虞國,採納荀息的計策,拿晉國的寶物垂棘之璧和屈產良馬向虞國進獻,要求借道討伐虢國。
虞國信以為真,放行透過,不料在晉軍返回的途中,順帶也把背信棄義的虞國消滅了。
但很快,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垂棘之璧在國亂中丟失。
其後,“垂棘之璧”不見下落,史書再無任何記載。
金代皇帝完顏亮曾掘地三尺苦心尋找,但一無所得。
作為曾在我國曆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的寶物,它的命運,最終還是和大多數春秋文物一樣,淹沒在滾滾的歷史紅塵中,誰也不再知道它的下落。
這一段歷史典故,很多人都知道,卻沒有多少人注意裡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垂棘之璧,要知道這可是比和氏璧還早的中國第一美玉,但 “垂棘之璧”在哪裡則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解釋。
“垂棘之璧”受到古人如此之垂青,但是兩千多年來,人們只知其名,未睹其物,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至於“垂棘之璧”是何種材質,至今尚無定論。
後世專家學者傾向於一種珍貴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