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那朱由榔,為逃避唐軍兵鋒,歷盡辛苦逃往緬甸,最終在被緬人屠掠後,卻又不得不轉過頭來向自已求援,這種種曲折轉變,倒是足以令人感慨系之。
而可以想見的是,那些緬兵在發現李國泰與朱慈煊潛逃回國後,必定會立刻回稟莽白,而莽白一得訊息,必會對放李國泰回來的朱由榔等人大加迫害,甚至取其性命。
這樣的話,就算自已及時出兵,卻也不知道,朱由榔這一行人,還能不能堅持到,自已出兵攻打到緬甸國都阿瓦的時候呢。
想到這裡,李嘯不由得一聲喟聲長嘆。
那麼,自已要不要真如朱由榔所請,派出兵馬去進攻緬甸,去推翻莽白政權,再把朱由榔給解救出來呢?
李嘯經過一番思慮,最終決定,還是要立即出兵征伐緬甸,全力討伐這個西南小國。
這倒不是說,李嘯對朱由榔個人有什麼好感,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是,緬甸這個國家,尤其是其南部地區,極其肥沃富腴,乃是後世中世界有名的稻米產區,更有極為豐富的各類礦產,這樣難得的寶地,如何可不抓緊機會,讓它牢牢掌握在自已手中。
更何況,現在唐軍出師有名,可以打著替天行道,鏟鋤奸逆,救助宗室的口號,堂而皇之地向緬甸發起進攻,這樣的好機會,可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
而只要拿下緬甸,剷掉莽白,那救下朱由榔之類的事情,自是摟草打兔子,順手就可完成。當然,至於那朱由榔,能不能順利地活到自已攻下緬甸的那一天,就不得而知了。
李嘯決心既定,立即下令,將在西南地區的第十鎮與第十一鎮兩鎮兵馬,一齊從四川南下,途經雲南,由那李國泰作為前導,進攻緬甸。
本來,李嘯是打算,調派更為精銳的老部隊,諸如安和尚的第二鎮,以及黃得功的第九鎮,一齊入緬作戰。但他考慮到,現在第九鎮分駐雲南、廣西、安南三地,皆是尚未安穩地區,不可輕動,且部隊分散駐紮,集結需要大量時間,與其他部隊交接亦要多費時日,還不若另擇其他軍鎮,更為便捷。
而安和尚的第二鎮,雖是皆在四川,但其乙營兵馬,在閬中防安張獻忠十萬大軍的進攻中,折損過半,可謂元氣大傷,正在補充兵力養精蓄銳,實不宜出動。
故而,現在李嘯可以抽調的機動兵力,最為合適的,便是曾英的第十鎮兵馬,以及莫長榮的第十一鎮兵馬。
這兩鎮兵馬,在進攻四川消滅張獻忠大西國的戰鬥,基本是作為輔助,沒有什麼太大消耗,手下將士亦是多為不甘,希望能再度建功立業,故調派這兩鎮兵馬前去攻打緬甸,當是再合適不過。
更何況,這些新建的軍鎮,也急需在戰爭中多加磨厲,不能總是一直處於打下手的狀態。如果能在征伐緬甸戰鬥中迅速成熟成長,哪怕付出一定的人員犧牲,都還是很划得來的。
與此同時,李嘯決定,再徵發那些順服自已,卻且尚未完成改土歸流的川滇土司的兵馬,與唐軍加在一起,共計兵馬十二萬,從銅鐵關入緬甸,征伐莽白。
李嘯這個計策,亦是希望讓那些順服自已的土司,能儘可能地先為自已出份力。畢竟,這些人熟悉在西南的峻嶺山地作戰,有他們助陣,唐軍便多了一份有益的補充。
當然,他們若是在進攻緬甸的過程中受到損失,李嘯卻也不會虧待了他們,亦會按照唐軍撫卹條例,對他們進行合理而豐厚的補償。
一把鋒利的刀刃,就此悄然舉起在了緬甸國王莽白的頭領。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