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逵一死,原本就消沮至極的鄭軍,頓時有了充足的投降理由,更無任何戰意,紛紛跟隨下跪的施琅,一齊棄了武器盔甲,向唐軍跪拜求降。
這樣的結果,倒比李定國與鄭成功等人所想象的勸降過程,還要順利得多。
以鄭鴻逵一人之死,換得全體鄭軍順利歸降,絕對是一個相當令人滿意的結果。
只不過,鄭成功臉上卻沒什麼喜悅,只有說不出的悲傷之情。
叔侄一場,最終卻是這般下場,如何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最終,鄭成功長嘆一聲,下令手下給鄭鴻逵好生安葬,以全最後的叔侄之誼。
接下來,李定國下令,就地收編全體歸降之鄭軍,復讓鄭成功傳信給鄭芝豹與鄭彩,讓尚在海外的集結鄭軍水師的鄭芝豹以及鄭彩二人,立即率領全體水師,儘快回返澎湖,接受唐軍整編。
在海外集結船隊時,二人收到鄭成功信件後,鄭芝豹與鄭彩皆是大吃一驚。
二人皆是萬萬沒想到,在短短的數十日內,鄭軍之中,竟會發生如此重大,堪稱天翻地覆的變化。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降唐,鄭鴻逵死義,鄭家勢力,已然七零八落,再不復從前了。
更可嘆的是,現在鄭芝龍、鄭鴻逵已死,鄭軍兵馬全部歸降唐軍,鄭成功雖保住了鄭家爵祿,但諸如澎湖金廈等鄭軍基業,已然盡數淪於唐軍之手,鄭家已然徒有虛名罷了。
那麼接下來,自已到底要如何行事,方是正確呢?
鄭芝豹與鄭彩二人,分別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鄭彩原是個沒主見的人,他見鄭芝龍鄭鴻逵俱死於唐軍之手,知道憑自已一已之力,亦是再難有所作為。故思來想去,他最終決定,按鄭成功的要求,率領手下五百多艘艦船,一道北返澎湖,接受唐軍整編。
人活於世,保命求存才是根本,鄭彩這番舉措,倒也算是迷途知返。
而與其相反的是,那鄭芝龍的三弟鄭芝豹,在收得鄭成功之信後,頓是怒不可遏,將鄭成功的來信,幾下就撕成粉碎。
“奶奶的,老子才不給唐軍當孫子呢。兄長既沒,老子自立為王!”鄭芝豹厲聲大吼。
鄭芝決定就此自立,與數名部將一道,裹脅了六百多艘艦船,以及手下近萬名軍兵,一直南下,往攻勃泥國而去。
這勃泥國,說起來,倒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的國度,中國史籍稱其為勃泥、佛泥、婆羅。
到13世紀時,渤泥共轄14州,其首都汶萊,居民已達萬人。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龍腦香。百姓“煮海為鹽、釀秫為酒“。14世紀,渤泥人民“崇奉佛像唯嚴“。中央政府設一大臣統管全國的財政、稅收。
14世紀末,臣屬於麻喏巴歇國。15世紀初又臣服於馬六甲王國。同時開始綠教化。不久,恢復獨立,建立勃泥蘇丹國。16世紀初,第五世蘇丹博爾基亞當政,國勢昌盛,除加里曼丹島大部地區外,菲律賓南部的一些島嶼亦屬渤泥。史家稱這一時期為汶萊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勃泥國內,一直實行封建統治,蘇丹下設四位大臣和八位副大臣。蘇丹握有全國土地,並分封給各大臣,由他們出租給百姓耕種。16世紀中期至今,因王室內訌國勢轉衰,各地反叛勢此起彼伏,這便給了鄭芝豹等人以可乘之機。
鄭芝豹沿途蒐羅各路海盜,許以高官厚祿,共集得數千名亡命之徒,一齊鼓譟南下,徑攻勃泥國首都汶萊。
鄭芝豹等人突然來攻,原本就四分五裂的勃泥國,哪裡抵擋得住這突然一擊,勃泥國王在殘眾的保護下,狼狽逃出京城,好不容易保住性命後,立即派出使者,北來中國請求援兵。
很快,使者一路北上,到達廣州後,立即求見駐守當地的唐軍第九鎮鎮長黃得功。而收到使者的援信,黃得功立即向北京飛鴿傳信,向他傳達鄭芝豹正全力進攻勃泥國的訊息。
李嘯得到鄭芝豹往攻勃泥國的訊息,遂立即與幕僚陳子龍和姜曰廣二人,一齊於客廳商議。
贊畫陳子龍聞得訊息,卻是一臉喜悅,立即建議道:“唐王,鄭芝豹這廝不敢來降,卻去攻打勃泥國,雖甚是可惡,但他這般舉動,亦是給我軍在東南亞進一步拓展,一個大好的大好機會呢。”
“哦?臥子何出此言?”
“唐王,在下以為,鄭芝豹此番往攻勃泥,實是我軍楔入東南亞的一個大好良機,若無這個由頭,我軍進兵東南亞還多有師出無名之嫌。”
“哦?”
“唐王,以在下之見,不若坐視鄭芝豹滅亡勃泥國,然後我軍再以黃鶴在後之勢往襲之。我唐軍以勃泥國王求救之令,釋出檄文,派出正義之師,出兵討伐,全力消滅鄭芝豹部眾。而鄭芝豹部眾若是不敵,必定四散潰逃,極可能逃往周圍的東南亞諸國,而我軍則可以剿滅餘寇的名義,對這些國家假虢滅虞,統統消滅,乘機一統整個東南亞,豈非萬世之基乎?”陳子龍說到這裡,臉上滿是洋溢而出的喜色。
“臥子說得是。想來我大軍自陝西南下,一路無甚戰事,諸多兵馬南下到廣東福建,卻無用武之地,亦是可惜。若是這般無甚戰軾,自令他們各返駐地,乃至滿清、朝鮮、日本人兵馬各返其國,亦非妥當。以在下之見,卻可將他們派去征伐東南亞,一則幫我唐軍滅掉如勃泥、爪哇、亞齊等東南亞諸國,二則消耗異國軍隊實力,三則可為全軍將士搏取戰功,豈非一箭三雕之策麼?”姜曰廣則是連聲表示贊同。
二人之見,甚合李嘯心意,他點點頭,便大聲道:“二位所見甚是。箭在弦上,安可不發。鄭芝豹給孤一個向東南亞用兵的大好時機,又如何可不好生把握。且待滅了東南亞諸國,再遣兵馬回國不遲。”
主意既定,李嘯立即下令,全軍揮師南下,一路往攻勃泥國而去。
唐軍水師,原有八百餘艘艦船,加上投降的鄭軍水師,以及鄭綵帶回的五百餘艘鄭軍水師,總數多達一千五百餘艘,舳艫蔽日,帆影摭天,以浩浩蕩蕩之勢,向加里曼丹島上的勃泥猛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