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獻策領命東行,一路往潼關急急趕去,晝趕夜行,不敢稍停,僅在一天之內,就趕到潼關之下。
此時,遙遙見到潼關之上,已是唐軍密佈,旆旗插滿,宋獻策心下,頓是說不出的悲涼與感傷。
唉,此物猶似昨日,腳下已非主人。
沒想到,李過這廝,在唐軍的強力進攻下,竟會這般快速就丟了,這潼關乃關陝門戶,此處一奪,西安到此數百里地再無險可守,唐軍兵薄西安城下,已是指日可待之事。
唉,真沒想到,大順前兩年才拿下京城,拓地千里,到現在,連想局隅於關陝之地都不可得,反只能向唐軍屈膝求和,這般變化,如何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正感嘆間,潼關內湧出一彪人馬,立即圍定宋獻策等人,喝問他們來意。
宋獻策不敢怠慢,立即將此行來意,向眾人一五一十合盤托出。
這些兵馬聽聞來意,便立即將宋獻策等人帶入潼關之中。入得潼關後,宋獻策驚愕地聽聞,那唐王李嘯,竟亦在其中。
原來就在今天上午,那唐王李嘯,已從北京悄然南下,剛剛抵達了這潼關之中。
自唐軍拿下中原後,原本在北京的李嘯,意識到在關中一帶,即將迎來與大順的最終決戰,為更好地坐鎮局勢,才決定在兩路發兵之時,自已亦前往潼關坐鎮。
除此之外,李嘯亦考慮到,在大軍壓境的狀況下,那李自成極可能抗不住壓力,會自已屈膝求和,故為了更好地安排將來可能會與大順進行的和談,李嘯亦有必要親臨陝西,以隨時掌控時局。
因此,唐王李嘯帶著親隨贊畫陳子龍,親自從北京出發,一路曉行夜宿,人馬不停,終於在八天後,到達潼關之處。
此時,潼關剛剛被唐軍奪下,李嘯路上得報亦是十分喜悅。入得潼關,李嘯隨即下令犒勞全軍將士,從上到下,俱有賞賜,全軍高呼萬歲,各人無不喜悅。
卻沒想到,犒勞方畢,李嘯等人還未來得及休息,便聽得手下來報,說關外有大順使者宋獻策前來覲見,請求與唐軍講和。
李嘯略一思忖,心下已將宋獻策等人來意猜了個七七八八,便立即同意,就在潼關內收拾一間淨屋,在此接見此人。
宋獻策與一眾隨叢,在唐軍軍兵的帶領下,入得關來,一路穿街過巷,直往李嘯之處行去。
這一路上,一行人只見到這潼關之中,當日被唐軍攻城打壞的破損處,已被基本修補完畢。城中有大批的唐軍兵馬棲駐其中,到處都是唐軍操練的口號聲與軍歌聲,偌大個潼關內外,已成唐軍的一個巨大兵營。
這一刻,宋獻策等人,不覺又回想起潼關昔日在大順治下情景,恍如昨日,卻物似人非,各人不覺心下黯自神傷。
饒是心傷不已,各人卻又不能表露出來,只得跟著領路的唐軍一路行去,不多時,便到了李嘯住處。
見到房門口那些裝務精良又戒備森嚴的衛兵,宋獻策人皆覺一凜,心中亦是更惶恐。這時,復有一名文官前來,將宋獻策的隨從帶往他處。而宋獻策本人,只能悶悶地跟著領路的軍兵一路行進,很快就來到客廳之中。
宋獻策一入門內,便看到穩居上座的唐王李嘯,他頭戴紫金冠,一身鮮紅蟒袍,腰纏青犀玉帶,足蹬黑革履,整個人看上去,氣宇軒昂又成熟穩重,雖然面色平靜,態度隨各,卻依然有一種久居上位者的不怒自威,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此時的李嘯,正端坐在一把虎頭椅上,在他旁邊,則是坐著他親隨贊畫陳子龍。
宋獻策幾乎在瞬間,就想起了當日去南京議和時的情景,倒與現在差相彷彿,心下滋味,頓是又是五味雜陳。
李嘯這廝,真真是大順的死對頭啊,一步又一步將原本虎踞中原雄霸京師的大順,給打得丟盔棄甲,兵敗山崩,到現在,竟連最後一點關陝的殘山剩水亦不可保,如何不令人感慨系之。
宋獻策心下長吁短嘆,表面卻還努力控制心緒,他入得廳來,在離李嘯約數步開外,急急跪下。
“大順戶部尚書宋獻策,拜見唐王。”
李嘯斜了這俯首下跪的宋獻策,眼角閃過一絲嘲諷的笑意,擺了擺手,淡淡道:“宋尚書,且起身說話吧。”
宋獻策應聲而起,李嘯隨後命人看坐賜茶,然後便自端茶碗,十分悠閒地自飲起來。
見李嘯這般淡然之態,宋獻策心下莫名酸澀。唉,國勢頹唐,大順已成風中之燭,其國之使者,待遇自是尷尬至極。
一時間,宋獻策心下感傷,卻不知道接下來到底要如何應對,到底要說什麼話方為合適了。
這般尷尬局面,還是陳子龍輕咳兩聲,方打破沉默:“宋尚書,你專程前來潼關,到底所為何事啊?”
聽得陳子龍發問,宋獻策暗自咬了咬牙,便從椅上站起身來,撲通一聲跪於地上。
“宋尚書,你這是?”
“唐王,陳贊畫,我等此番專程前來,實是希望貴軍能與我大順就此議和,息彌爭戰,再不起刀兵紛爭矣。”
宋獻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向上座的李嘯與陳子龍拱手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