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的濟爾哈朗,對於自已的未來,亦是憂心忡忡,莫名迷茫。
現在的濟爾哈朗,除了擔任刑部主事外,另外還是鑲藍旗旗主,所以,在聽到皇帝從城牆摔下,摔成重傷已然不能理事的訊息後,在政治中沉浮多年的濟爾哈朗,立刻敏銳地知道,現在處於最高權力真空期的大清帝國,一場可怕的爭權奪利的內戰,就要到來了。
畢竟,作為一個新興的帝國,絕對不可能永遠保持這樣群龍無首的狀態,接下來,在清朝最具實力的多爾袞與豪格二人,應該會立刻開始為了爭奪這最高權力,開始一場血腥而殘酷的爭鬥。
那麼,在這堪稱天崩地坼的劇變中,那接下來的自已,要如何站隊,要選擇哪一方進行投靠,無疑是極為關鍵的一場生死賭注。
向來在政治鬥爭中,喜歡不偏不倚站隊,從而以中立的態度,最終取得最大利益的他,在得到訊息的一刻,卻陷入了極度的猶豫之中。
這場生死賭注,會比濟爾哈朗所經歷過的任何一場政治鬥爭,都要更加血腥殘酷。
因為他知道,以往的政治鬥爭,雖然爭鬥的雙方,都是暗下狠手互相拆臺,甚至徑取對方性命,但畢竟規模有限,牽涉的人員與物件,皆可完全可控的範圍之中。
而現在,多爾袞與豪格這場爭鬥,鑑於最頂層的統治者完全空缺,而他們二人又是清國中勢力最大者,皆有數量可觀的兵馬與支持者,那接下的爭鬥,絕不可能只會以政治鬥爭的形勢出現,而是極可能變成一場極其殘酷的血腥內戰,演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甚至毫無底線的,波及整個大清帝國的全面戰爭。
這樣的結局,對於原本如日方升蒸蒸日上的大清帝國來說,無疑是一種無可言說的悲劇,對於清朝的國運來說,更是堪稱毀滅性的打擊。
這場大清幾乎以傾國之力進行的戰鬥,非但沒有取得設想中的戰果,反而因為在此戰中折損了皇帝,讓整個大清帝國國運倒逆,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可悲局面。
從這個意義來說,這場東征海參崴堡的戰鬥,堪稱擊中了大清帝國的阿喀琉斯之蹱。讓這個原本力量強大四方畏懼的巨人,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倒下。
只不過,現在生米已成熟飯,大清帝國內亂已是不可避免,那麼接下來,自已該怎麼辦呢?
這個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濟爾哈朗整整思考了三天三夜,才最終作出了自已的決定。
當然,這也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
那就是,他還是覺得,要把大部分籌碼押在睿親王多爾袞身上,更靠譜一點。
畢竟,據逃回的軍兵說過,現在東征的大軍中,是由多爾袞暫代皇帝一職,指揮全軍行事。
那麼,多爾袞掌握了這十萬東征精銳清軍,無疑已在將來的爭鬥中,佔據了相當大的主動。
而另外,在現在的滿州八旗中,除了兩黃旗與正藍旗,會堅定地支援豪格外,其餘五旗,可能最終還是會支援更具實力與智謀,威望與戰功亦是遠甚於豪格的多爾袞。
而那些蒙古八旗,內外喀爾喀蒙古部落,還有漢軍八旗等等雜牌部隊,估計更會是統統牆頭草隨風倒,選擇投靠更有可能從這場內戰中勝出的多爾袞。
這樣一來,雙方的勢力對比,多爾袞無疑極大的佔據優勢,甚至可以說,在這場大清帝國權位之爭中,他已然佔據了絕對了優勢與主動,而那豪格一方,則是完全地處於守勢。
這便是濟爾哈朗在經過了一番仔細思慮,為何最終選擇,大部籌碼押注在多爾袞的身上的原因。
這是個實力與強者通吃一切的殘酷世界,這這世界上,拳頭與力量就是最大的真理,也是政治鬥爭中的不二法則。
只不過,他的心裡,雖然已然作出決定,卻總有一種說不出的不祥預感。
那就是,濟爾哈朗認為,這多爾袞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但他想輕易地徹底消滅豪格,把豪格集團連根剷除,卻也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
因為,濟爾哈朗知道,政治與軍事鬥爭,從來就不會是一風帆順,沒有半點變化與波折的,而現在,雖然看上去多爾袞牢牢佔據了上風,但豪格並非絕對沒有反手相擊之力,也並非絕對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因為,豪格雖然在國內勢力有限,但他有一個最大的變數,那就是,求取外援。
現在的清帝國之外,有資格成為清帝國對手的強大勢力,總共有三個,一個是漠北巨熊俄羅斯帝國,另一個是南邊的明朝,最後一個,則是那平遼王李嘯那龐大而隱形的帝國。
濟爾哈朗在心下分析了一番,最終他認定,這三大勢中,唯一有實力成為豪格堅強助力,便是那平遼王李嘯。
因為,現在的俄羅斯帝國,連李嘯奪取的雅庫茨克城都無法奪回,反而要向清朝求取援軍,可見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拓展到遠東地區,故而,在清朝內亂的時候,俄羅斯就是想參與,也是有心無力。
另一個被排除的,則是飽經戰亂國力已然奄奄一息的明朝,現在的明朝,前幾個月才在松錦大戰中,損失了十三萬明軍,丟失了錦州到松山的廣大地區,國中精銳幾乎盡喪。而在國內,那些流寇的勢力正是方興未艾,四處荼毒蔓延,明軍為了剿匪,已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哪裡還有實力,參與到這清朝的內亂中來。
所以,有能力有願望參與到清朝內戰中來的勢力,只能是那個平遼王李嘯。
這個佔據著整個山東,整個南洋,以及諸如蝦夷島、庫頁島、雅庫茨克城以及外滿的廣大地區,擁有了數千萬名百姓的李嘯,其現在的治下可謂是生機勃勃,實力雄厚,並且日益發展壯大,實如一個強大而隱形的帝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