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崇禎皇帝沒想到的是,在他斥責了陳新甲的求和建議後,僅僅過了十五天,便有清廷使者前來京城,要求拜見皇帝,懇談議和之事。
所來的清廷使者團,規模十分壯大,多達二十餘人,其主使為原內閣大學士寧完我,副使為吏部右參政鮑承先。
按理說,寧完我這樣的國家級大學士,擔任一個小小使者團主使,還是有些委屈的,不過,現在寧完我,已從內閣大學士的職務上解職,現在的他,正處於最為落魄的時候。
而他之所以被解職,是因為這段時間起來,寧完我在處置蒙古進供一事上辦事不力,又被人舉報貪汙,而被皇太極懲處,從內閣大學士的職位上擼了下來,成了一名普通的辦事文員。
因此,為了給這位多年以來忠心耿耿的漢人老臣一個重新起復的機會,皇太極專門讓寧完我擔任此次議和的使者主使。
然後,皇太極考慮到,必須給寧完我配一個懂明朝禮儀的規矩,於是他決定,再以先前的明朝將領,現在為內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右參政的鮑承先擔任副使,與寧完我一同前往。
清廷使者要來的訊息,首先被用箭書射到到寧遠,寧遠總兵吳三桂得到書信後,立刻將書信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明廷。
崇禎皇帝看到這封信時,不覺呆住了。
他本以為,明清若要議和,極可能會如陳新甲所說的那樣,只能由自已派出使者,去向清廷乞求議和,方是可讓清廷接受的唯一方式。卻萬萬沒想到,清廷反而首先派人過來,向自已商談議和之事,這倒讓崇禎皇帝有點轉不過彎來。
這是怎麼回事?
怎麼現在,清廷議和的心情倒比自己已還急切了?
不過,現在寧完我鮑承先等人既已來到,自已也不能不見,崇禎想了想,還是決定,在乾清宮單獨召見了他們。
很快,寧完我與鮑承先二人,在太監王之心的帶領下,來到了乾清宮中。
入得宮來,見到身著赭黃龍袍,端坐著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時,寧完我臉色倒還平常,而原為明朝將領,後來才投降清人的鮑承先,則是明顯臉上浮顯出一絲愧色。
兩邦為臣,臣節盡失,今日復來,鮑承先心下,惶愧之情隱隱而現,好在他及時控制了自已的情緒。
二人來到丹墀之下,猶豫了一下,還是按照明朝的規矩,伏地而拜。
“使臣寧完我,叩見皇上。”
“罪臣鮑承先,叩見皇上。”
見到這兩個穿著清朝服飾的官員,跪拜在自已面前,崇禎皇帝心下感慨萬千,面色十分複雜。
從根本上來說,這兩個人,其實都曾是他的臣民,寧完我曾是遼東秀才,而鮑承先更曾是明朝將領,只不過現在,他們卻雙雙投效了異族,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
再看到,從當初到現在,有多少明朝重臣,紛紛倒向了關外的滿清,諸如,洪承疇、祖大壽、孟喬芳、祖大名、祖大成……,這一連串的名字,讓崇禎心酸不已。
崇禎心下,頓時一陣莫名的酸楚,彷彿有什麼東西,在不停咬噬著他的內心。
不過,他還是及時地反應過來,對下面的二人輕聲道:“唔,你二人平身吧。”
“謝陛下。”
二人站起身來,皆是一臉的不自然,尤以鮑承先為甚,根本就不敢抬頭。
乾清宮中,一時一片尷尬的沉默。
還是寧完我首先開腔,他向崇禎深揖一拜道:“皇上,微臣此來,乃是奉我大清國皇帝之令,特來覲見陛下,要與貴國商談議和之事。“
聽到議和二事,崇禎心裡便十分不爽,他咬著牙輕哼了一聲。
見崇禎一臉不快之狀,寧完我心裡咯噔一下,卻還是硬著頭皮說道:“皇上,恕臣直言,先前兩國在松錦大戰,大動干戈,多有死傷,實是不堪回首之往事。但此事既已揭過,微臣認為,兩國關係,還需再往前看,從此化干戈為玉帛,自此兩國相洽,再無紛爭,方為好事啊。“
寧完我沉聲說完,斜著眼睛,偷瞥了一下崇禎的表情。
崇禎聽了寧完我這番話,心下更覺惱怒煩悶,卻又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緊繃著臉坐著。
“寧完我,那兩國若要議和,你國所議之條件,卻是為何啊?“
崇禎皇帝憋了半天,終於淡淡地回了句。
寧完我見崇禎終於開口,心中頓覺輕鬆,他輕吸了一口氣,將皇太極要求的幾個條件,全部對崇禎講了出來。
這些條件,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