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就停放在這裡,卸炮後,立刻開始置放炮架。八一中文 =≠=.≤8=1≤Z≥=.≤COM”
在離城那那面陡峭的山崖,將近八百步(約1ooo米)的距離,趙傑喝令炮手停止推進這門重型龍擊炮,把火炮從炮車卸下後,就地開放置放炮架。
據趙傑介紹,這個距離,是這門重型龍擊炮的準確射程的最大距離,另外,其有效射程為15oo步(約2ooo米)。
聽趙傑介紹龍擊炮的射程竟有這般遠時,李嘯一臉喜悅。
他知道,在明清時代,哪怕是威力最大的新式紅夷大炮,準確射程基本在6oo米左右,至於有效射程,最高也只達到了15oo米。
可見,李嘯生產的龍擊炮,遠遠地越了這個時代。
沉重的實木包鐵炮架放好後,這門重型龍擊炮,被一眾炮手使出吃奶的力氣,扛上了炮架,再把這門重達25oo斤的龍擊炮好生固定穩妥。
“清膛準備!”
趙傑大喊完,這些炮手立刻開啟炮口的密封蓋,伸入乾布將炮膛中的防護油抹淨,再開啟火門蓋子,倒入一點引火之藥,再將其餘的定裝火炮火藥全部從炮口倒入,後用捅棍搗至半實,隨後從炮口由兩名炮手一齊力,將那枚巨大的32斤鐵彈塞入炮膛。
“調整炮位!”
趙傑這一聲喊後,炮手們立刻使用銃規測距,調整炮耳,選擇仰射角度,再仔細校準準星與照門,接著便開啟火門蓋子,插上火繩,做好了開炮的準備。
“預備,點火!”
一名炮手,立刻點燃了手中持著長條火繩,火繩冒出淡藍色的火光,慢地燃燒起來。
“放!”
聽了趙傑的命令,炮手立刻將手中的火繩,點燃了眼前這門龍擊炮火門上的火繩,只得滋滋一束光苗隱入火門之中。
“砰!”
幾乎就在瞬間,龍擊炮出一聲幾乎可以震破耳膜的爆響,炮口飄起腥紅的餘焰,大團的嗆鼻白煙立刻四處瀰漫,一枚包黑的炮彈呼嘯出膛,向著山崖上用石灰標記的地方凌厲出擊。
遠遠地聽到一聲悶響,炮彈準確地山崖上那畫了石灰的大圈,碎石飛濺,周圍的炮手頓時一陣歡呼。
李嘯從千里鏡中看到,炮彈準確地擊了12oo米外的山崖上的畫圈處,以擊中部位為放射起點,整面青石山崖上,呈現出密如蛛網般的巨大裂痕,可見這枚32斤的炮彈,對山崖造成了多麼大的打擊。
“很好,復位炮架,繼續打!”
趙傑隨後接著下令,炮手們隨後開始將因為後座力嚴重後退歪斜的龍擊炮重新復位,用溼布清理炮膛,抹去藥渣,再開始重新如先前步步驟裝填。
這個年代,沒有現代大炮所使用的炮架制退復進機。整個世界上,無論歐洲還是中國,所有火炮都是所謂的架退炮,也就是說,開炮時全炮受後座力後退,需要以人力將其復位。
這樣的火炮有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在長時間炮戰下,將會大幅消耗炮兵體力。有軍事分析家認為,拿破崙之所在滑鐵盧戰敗,固然有一系列的政治與軍事原因,但其手下炮兵體力耗盡導致火炮無法完全復位,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在18世紀到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晚期的時候,歐洲各國也曾出大力研究過各種制退復進系統,但是基本全部失敗了。
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當時彈簧之類的剛性系統製造不易,同時很快就會彈性疲乏,更換與維修起來也很複雜。直到19世紀末,才明使用不會彈性疲乏的液體或氣壓制動,進行壓力制退復進的炮身復位裝置,直至此時,這才使火炮復進系統真正實用化,出現了所謂的管退炮。
這個問題現在無法解決,畢竟,李嘯軍的機械工業水平,太過低階原始,遠遠達不到能生產氣動或液壓裝置的程度,所以,李嘯也只能預設現實,還是讓炮手們多出把力氣吧。
對於這個問題,趙傑也曾向李嘯提出過緩解的方案,這個緩解方法,還是當年的孫元化想出來的。那就是在選定的炮兵陣地上,讓士兵用鏟子挖土,在火炮後方堆出小土堆。則火炮射時後座後退,就會經由斜坡滑到小土堆上,士兵再用力一推,火炮就會從斜坡滑下來,稍微校正調整就可以簡單復位。
當然,這種解決的方法,太過簡陋與敷衍,但在戰場上,卻還是相當實用的招數。
李嘯同時注意到,自已手下的這些炮手,裝填還不夠熟練,配合也還有些生疏,雖有定裝火藥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但全套動作完成時,竟然耗時近5分鐘。
而在當時世界上,操作水平最快的是英國海軍,平均每2分鐘,便可重新擊一次。李嘯軍手下的炮手,操作熟練程度,卻還有待提高。
在接下來,李嘯軍又接連打放了八炮,便因炮膛過熱,恐再繼續打會導致炸膛,而停止了打放。
李嘯看到,山崖上的畫圈處,赫然現出一個大洞,巨大的裂縫從這個大洞的周圍,呈圓形四處散佈,大塊的青石從山崖上崩塌下來,在山腳下滾落了一地。
能在這麼遠的距離,有這個打擊效果,李嘯十分滿意。
試想一下,那些遠不如山崖堅實的城牆,若在數十門這樣的重型龍擊炮那凌厲威猛的打擊下,該會以怎樣的度迅崩垮。
哼,等到這些重型火炮生產到了一定數量,自已就把它們帶到臺灣去,那麼,無論是西班牙的聖多明哥城,還是荷蘭的赤嵌城或熱蘭摭城,都將會在這樣的火炮強力打擊下,迅灰飛煙滅。
從此之後,李嘯軍一直以來最為短板的攻打堅城,將再不會成為制約李嘯的頭痛問題。
除了打擊力巨大外,趙傑製成的這門龍擊炮,還有一個優點,更讓李嘯心喜。
那就是,龍擊炮一次可以打放的炮彈數量。
據史書上記載,現在的明軍與清軍每門火炮平均只能打放四五次,便會炮膛過熱,再無法使用,不然便會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