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舍人就是錯在這上邊了。
也許作為一個史官,從職責上了來講,如實記載並沒有任何錯誤,他錯在迂腐的用以偏概全的方式記錄了趙煦的死因。
當楊懷仁好言好語和他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認為一個史官的職業操守,或者說一個文人的清高是可以當做自己固執的理由的。
但他忘了楊懷仁和他們這這些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楊懷仁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很簡單:
你做的不對惹了我,我第一次和你好言好語的講清楚,你如果能聽進去,肯接納意見,我還是可以尊敬你的;
但如果你說的話做的是惹到了我,我和你好話說盡你盡當時耳旁風,連我也不放愛眼裡了,那我就不用和你講道理了。
講道理你不聽,我只好動手。
也許動手也是不對的,但我就是這麼個脾氣,你又能怎樣?
楊懷仁當時盛怒之下動手打了郎舍人的時候,其實他也只是出於一種替朋友出氣的簡單目的而已,或者說就是激動之下無意識之舉。
後來他也意識到他打的人,還有他打人的地點很不合適,容易被人抓住小辮子不放,他心中也是有擔憂的。
不過他不後悔,為朋友,為家人,為兄弟,人打了就打了,錯是肯定有錯,但他絕對不會去後悔。
如果後悔有用的話,還要拳頭幹嗎?
接下來他就要自保了,他知道打了一個小小的史官,太后也不會把他怎麼樣,但事情傳出去,在其他方面對他未來計劃的影響卻是無法估量的。
何況他也不至於傻到看不出章惇對他的態度裡,又意味著什麼。
幸虧他還算聰明,很快便找到了事情的本質,他打人是不對,可是他的理由卻可以美化的高大上的。
至於文官的職業操守和千百年來的規矩,又不是給他定的,他也相信朱太后這樣的人也一定不會去關心這些規矩。
而普通的百姓民眾,就更不會在意了,甚至他們都不太瞭解這些傳統的規矩。
楊懷仁想清楚這一切,便打定了主意,從一開始就要做出他沒錯,他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的姿態來。
一開始一定會受到章惇的指謫,要面對朱太后的憤怒,他臉上帶著無辜的笑意,內心裡卻在組織語言。
當他把那一番話說完,看到大家的表情的時候,就知道他這次不但不會有事,甚至還賺到了。
朱太后是一定會站在他這邊的,接下來還會極力保護他,反而調轉槍頭對準了章惇。
而他只需要繼續裝作若無其事,當個吃瓜群眾圍觀章大相公如何面對朱太后的發難好就好了。
雖然說後宮不干涉朝政,但如果一個朝中重臣和後宮裡的太后關係緊張,章惇在前朝的權力和地位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楊懷仁覺得,這個坑他還真不是自己刻意給章惇挖了,倒像是章惇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自己又不小心掉了進去。
楊懷仁只需要雲淡風輕的往這個坑裡多扔些屎,讓章惇沾一身且洗不下來就行了。
當然,以章惇如今的地位要轉向也並不很難,不過沾了一身屎,就算洗乾淨了,也是渾身帶著味兒的。
面對怒視自己的朱太后,章惇心中那個懊惱啊,害人不成反連累自己,沒抓住楊懷仁的小辮子反倒把自己的小辮子讓人家攥在了手裡,這就是他內心裡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