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楊孝禮並沒有失去理智,而是冷靜了下來。
他在短短的時間裡就行想到了什麼,鬼姐也不好說,不過她知道的是,兒子一定是迅速思考了前兩次被對手輕易便摔倒的原因,然後不斷修正自己的技術和心態。
最關鍵的自然還是心態,只要心態擺正,即便從表面上看他比那個大孩子相對弱勢,也並不是說沒有任何戰而勝之的機會的。
所以他擺出一副絕不認輸的架勢來,首先在精神層次上鼓舞了自己,也從氣勢上逐漸開始壓到了對方。
單單是這種不服輸的精神頭,就足以讓鬼姐為自己的兒子感到驕傲了,畢竟孩子還那麼小,幼小的身軀裡竟然有了如此的品質,這是極其難得的。
更讓鬼姐感到欣喜的,是楊孝禮非常聰明,可以說具有他這個年紀的其他孩子所不具備的智慧。
甚至比很多成年人都更加聰明,所以他知道根據前邊失敗的經驗,很快的去調整自己的戰術。
戰術這種事,在一場摔跤比賽中起到的作用,總是被崇尚最原始的暴力的契丹人所忽視。
他們認為絕對的力量才是最關鍵的,戰術只是弱小的人來欺騙自己能戰勝強大的對手的藉口罷了。
但這一點在楊懷仁當初在比武招親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很多確實有效的作用,也早已經證明戰術其實也是具有決定結果的作用的。
楊孝禮在這一點上,一點兒都不像其他契丹人,反而像極了他的父親楊懷仁。
他們都能察覺到一點,任何一個人自身的強大,從來都是相對的。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人能說自己是最強大的存在,即便曾經是最強大的,也並不能保持很長的時間。
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會有更強大的人站出來,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向曾經的最強者發起挑戰,然後取而代之。
暫時的力量上的弱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悲傷的,力量上鬥不過,那就鬥智。
這一點楊孝禮做的就很好,他冷靜下來以後,便想到了既然他們的摔跤技法都是有套路的,那麼所有的套路,也都有它必然存在的弱點。
只要抓住某一次對手招式中的弱點進行反擊,勝利其實也並不難。
楊孝禮也確實做到了,而且用到了母親教給他的一些東西,這就讓鬼姐感到喜出望外了。
兒子的學習能力很強,應變能力也很強,更優秀的是他能在短時間內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一種強大的人身上才具備的優秀品質。
而且兒子的心性,讓鬼姐覺得越來越像他的父親楊懷仁,這才是讓鬼姐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本來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可讓鬼姐感到更滿意的事情,又在她眼前繼續發生著。
別的孩子們都在崇敬勝利者,甚至有人在唾棄失敗者,這樣的做法也許不太好,可這就是契丹人骨子裡的性格。
但楊孝禮沒有,不但沒有因為自己獲勝而洋洋自得,反而很謙遜的說著他這次只不過是僥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