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仁忍不住對這道鹽水鵝大家讚賞,若不是因為趙獻球和揚州知府等人在場,他都想跟製作了鹽水鵝的大廚好好交流交流,然後親自去體驗一次製作鹽水鵝的整個過程。
他也越來越覺得這次在揚州下船停靠,去漕運衙門視察是不虛此行。
江南富庶,老百姓的日子過的富足了,便開始越來越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吃,便是美好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淮揚菜在大宋的崛起,除了大運河的高效利用,帶來了北方的魯菜和中原菜的一些技藝之外,江南人那種細緻和對技法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成就了淮揚菜的巨大飛躍。
另一方面,江南的富庶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匯聚到這裡,這些人才帶來了各種技藝,又推動了江南經濟和科技的進步,江南一片繁榮景象,也便順理成章了。
趙獻球又給楊懷仁敬了一杯酒,把最後一道蟹黃湯包呈在了楊懷仁面前。
江南的產螯,也就是螃蟹。螯蟹在當時泛指各類螃蟹,後來螯成為螃蟹一對大爪子的專屬稱號。
螃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國外歷史上倒是少見對食用螃蟹的記載。
那句第一個吃螃蟹的典故,其實並不是起源於中國,而是外國人見螃蟹形狀怪異,而中國人又特別愛吃,才引發了這樣感嘆和疑問。
螃蟹的味美,甚至惹了很多文人吃貨們忍不住作詩大家讚賞,當時楊懷仁有位熟人,蘇軾的學生張耒正好知潤州,試過了螃蟹的美味之後,便詩興大發,做出了一首《求蟹》。
“遙知漣水蟹,九月已經霜。巨實黃金重,蟹肥白玉香。”
雖然這首詩是表達他被外放潤州時想念京中友人的情懷,但前邊這四句可是暴露了他大吃貨的本質,跟他老師蘇軾一個德行的。
其實不難理解,既然仕途失意,那就盡情釋放內心裡的食慾吧,這也是當時很多文官僅有的排解胸中鬱悶的選擇。
蟹黃包的吃法,把螃蟹融入到主食當中,吃起來簡單方便,又能盡享蟹黃的最鮮美味道,可謂一舉兩得。
江南一帶的蟹黃包種類繁多,因為江南流行吃蟹,所以幾乎江南各地都有蟹黃包的製作,各個地方在製作上也有各自的特色。
有的蟹黃包是乾的,選用蟹肉和蟹黃為主料,搭配豬肉魚肉或蝦肉等做餡兒,蒸製出來後,外觀上和普通的整包無異,只是蟹肉餡兒讓它味道獨特而已。
而蟹黃湯包,便是獨樹一格的存在了。蟹黃湯包同樣也有很多種,一般分水餡和皮凍陷,揚州的蟹黃湯包,便是皮凍餡兒蟹黃湯包的代表了。
揚州蟹黃湯包的製作同樣程式繁瑣,皮凍一般是事先準備好的,這裡先說下製作過程。
先把重量比例大約是3:2的白條雞和豬肉皮分別放入加入了蔥姜的滾水中汆水,把雞肉和豬肉皮中的血水血沫和其他雜質煮出來,然後取出雞肉和豬肉。
然後用溫熱的淡鹼水來清洗豬肉皮,挑揀出豬毛和殘餘的脂肪,然後用清水洗滌豬肉皮,洗去殘留雜質和豬肉皮上的鹼水味。
然後起鍋加清水,大火燒開,加入蔥姜的等去腥味料,再把雞和豬肉皮放進鍋中,改文化加熱,小火燜一個時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