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按勞分配就是幹多少活,出多少力,然後拿多少工錢。
這個詞也好,還是這種分配的方式也好,並不是後世才有的,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分配方式,付出與收穫成正比,合情合理,天經地義。
最簡單的例子,兩家莊戶,同樣包十畝地種莊稼,勤勞的那一家經常的除草、養地和澆水,莊稼就長的好,收成就多一些。
放到城裡的商鋪來說,掌櫃的有當掌櫃的報酬,廚子有廚子的報酬,夥計有夥計的報酬,這同樣是一種按勞分配的範例。
只不過這個例子裡不是根據“勞”的量,而是“勞”的質,不同的崗位,為鋪子創造的收入也是可以區分的。
以前作坊剛開始運營的時候,雖然崗位不同,但是大家都賣力幹活,所以在收入分配上,並沒有很大的區別,楊懷仁對於莊戶們,一向都是同等對待的。
可今時不同往日,出現了問題,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始終還是經濟手段的調節,指望打罵和說教,也許能起作用,但不能長久。
老李頭等幾位莊戶,還有幾位作坊的管事,都是非常同意楊懷仁的這個提議的,爭先恐後地表示了贊成。
不過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要把這個思想落到實處,就沒表面上看的那麼容易了。
按勞分配,只是一個分配的思想核心,具體到怎麼去制定詳細的施行辦法,又要怎麼施行下去,讓絕大多數做工的莊戶們信服,是需要一個縝密的制度的。
首先就是崗位的劃分。後世的生產和勞動的理論研究已經證明,越是精細的崗位劃分,越是能提高生產效率,有效的把產能發揮到最大化。
這個很容易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上規模的廚房裡,大廚其實大多數時候都只管燒菜,至於洗菜切菜等工作,都是交給下手和幫廚們去做。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每一位廚師都把洗菜切菜到燒菜自己一手抓,很容易忙起來顧此失彼,效率也相對低了很多。
而當每個人都專注地去做同一件事的時候,在一定的標準下,菜品的質量反而更加有保證,用的時間也最少,工作量也有一定的減少,這就提升了整體的效率。
不同的崗位,會根據崗位的技術要求,勞動付出量的大小,來制定每個崗位的基本工錢的水平。
這個基本工錢的制定,也是有學問的,不能根據個人的喜好和認知來魯莽的制定。
比如技術要求高的工錢自然就高一些,而技術要求低的崗位,工錢自然就少一些,同樣放到需要體力的崗位上,也是同理。
當然,工錢的高低差距,一開始也不宜太大,這樣會招致大家的牴觸情緒,要做到求同存異,又不能矯枉過正。
其次,勞動量的量化界定,也是需要大家一起坐下來討論,而不是一個帶頭的管事一個人說了算。
有明確的單位可以量化的,就按照產出的量來劃定一個計件工錢的保準,比如這一班人產了一百壇酒,另一班人產了九十壇,就根據單位時間的產量來界定不同班次人的工作量。
有些不能單純用這種產出的產品量來界定的,可以靈活的用工時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