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筆下文學 .】,精彩無彈窗免費閱讀!
p
在河西上下忙著鯨吞併州時,魏燕之間紛爭也漸趨白熱化。
與河西暗中結盟後,拓跋珪自覺底氣十足,遂不再對後燕唯唯諾諾,公開拒絕向後燕提供戰馬。
而慕容垂得知此訊息後,勃然大怒,當即將拓跋觚扣在中山,留為人質。
至此,魏燕之間盟約已是名存實亡。
只因雙方皆有顧忌,才一時半會兒沒有公開宣佈斷盟。
雖然太子慕容寶、趙王慕容麟等後燕宗室皆叫囂著征討盛樂,教訓教訓拓跋珪。
但慕容垂卻沒失去理智,果斷地拒絕眾人要求,沒有冒然出兵。
慕容垂的確對拓跋珪拒絕進貢戰馬惱火,可他也知道目前征討北魏不現實。
先不說北魏已控制了漠南草原,戰略迴旋餘地大增,且騎兵力量又遠遠超過了後燕。
即便後燕傾盡國力去打這一仗,也不一定有把握獲勝。
萬一不幸失敗,對後燕而言不啻於一場滅頂之災。
除了北魏實力強勁外,後燕國內也有諸多問題。
首當其中者,還是國內人心不穩。
這點在臺壁之戰後,顯得尤為明顯。
而之所以人心不穩,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後燕百姓生活艱難。
慕容垂稱帝以來,後燕幾乎每天都在征戰中度過,國力再雄厚也經不起如此折騰。
何況後燕家底並不豐厚,民生、政治等方面建設,遠遠落後於北魏、河西,甚至連後秦也有所不如。
以前慕容垂年富力強,自持燕兵強盛,各種問題全被接連捷報掩蓋。
可如今對外戰事失利,唯一一個盟友又倒戈,慕容垂這才發現,後燕上下已是隱患叢生。
之前他向北魏索要戰馬,便是想借北魏之力緩和一下國內矛盾。
不料,最終遭到拓跋珪拒絕。
既然北魏已指望不上,西燕又過於弱小,讓慕容垂將目光對準了南邊富饒又虛弱的東晉。
之所以選擇看似更為強大的東晉,而不是剛剛與燕國斷交的北魏。
是因為在北方几大政權中,北魏經過幾年潛心發展,實力大增,只因十分低調,外人才瞧不出其虛實。
反觀東晉,雖然淝水之戰後成為天下霸主,可因內耗嚴重,早不復之前盛名。
且謝安、謝玄、桓石虔等病逝後,朝堂上下再已無棟樑之才,正好用來擴張以填補後燕不足。
於是,不經意間,後燕、後秦北方兩大強國均籌謀對東晉開戰,兩場大戰似乎已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