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此情景,陶潛忙安慰道:“老丈,您先別哭,有什麼話,慢慢說。”
“恩人啊,老漢有冤無處伸啊!”
“老漢原本是敦煌郡效谷縣牛頭村人氏,村裡人都叫咱牛老漢,老伴早亡,有兩個兒子。”
“當年大都護入關時,大兒子有幸參加了廂軍,後來不幸死在了沙場上。”
“二兒子今年二十五歲,叫牛二,已經結婚娶了媳婦,生有一個孫子。”
“小的本來家有薄田數畝,後來大兒戰死,蒙大都護恩典,不但賞了一大塊田地,還免了家裡稅賦。”
“家中兒子兒媳,平時也勤快,能幹活,這日子倒也過得安穩。”
“可不知咋回事,去年縣裡面忽然來了人,稱大都護有令,說是為了打什麼羌賊、收復關中,不但不再讓烈屬免稅,還讓各村人家上交的田賦比以往增加三成半。”
“當時,村裡鄰長和衙門說,以前老百姓太苦啦,好不容易才過上幾年安穩日子,若是冒然增加稅賦的話,那老百姓也就活不下去的。”
“可縣裡人不聽,說什麼不按時交就要抓入大獄。”
“啪”的一聲,陶潛狠狠地拍了一下茶几,憤慨不已。
“豈有此理!”
牛老漢被陶潛這麼一拍嚇住了,不敢再說什麼。
陶潛一看忙勸慰道:“老丈,不關你的事,我沒有生您的氣。”
“大都護什麼時候下文要求增收錢糧了?定是那些貪官私下巧立名目徵收!”
“啊?!大都護沒有下令增收啊!”牛老漢驚訝地問。
陶潛點了點,表示確實如此,他繼續問道:“那後來呢?”
“後來,過了半個月,縣裡就來人徵收錢糧。”
“剛巧那日二兒子和老漢下地幹活,只有兒媳一人在家。”
“那徵收的官差,不但動手搶糧,又見我兒媳孤身一人在家,起來歹心,便糟蹋我兒媳。”
“我兒媳受此大辱,待他們走後,就上吊自盡了。”
“嗚嗚!我那兒媳才二十多歲了,含冤而死啊,留下不到六歲的孫子沒了娘。”
“我兒聽聞鄰居通報,趕回家中,見家裡慘況,氣血上湧,拿起扁擔,就去追趕那夥差人。”
“在路上碰到後,上前理論,被他們打了個半死,回家不久就斷氣了……”
“我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
這一頓敘說的,將陶潛氣憤的頭冒青煙,一佛出世,二佛昇天。
“老漢我氣憤不已,變賣掉所有家產,準備狀告效谷縣縣令。”
“先是到了敦煌郡,誰知那敦煌郡官員與效谷縣一樣,都是一些昏官。”
“他們官官相護,將老漢趕了出來。”
“並且還警告老漢,再繼續這樣,將告老漢一個抗租不交、誣陷官府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