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化胡為夏 (第1/2頁)

望著劉勃勃、叱幹阿利逐漸遠去背影,宋繇眉頭緊皺,他想不明白衛朔為何還留著劉勃勃。

在宋繇眼中,其實在奪取朔方後,劉勃勃就該被除掉,哪還容得對方隔三差五來找事?

“體業欲言又止,可是有什麼難言之隱?還請直言相告,朔洗耳恭聽便是。”

“主公,劉勃勃此人薄情寡義,今日又大鬧都護府,您為何不趁機除掉他?”

“體業有所不知,朔以前優容他,乃是因為此人還算是個人才,打算培養一下收為己用。”

“且當時欲奪朔方,還需拉他做幌子,因此不能薄待對方。”

“而眼下不重懲他,是需要用他以及叱幹阿利做表率,以方便在朔方推行漢化改革。”

“大半年來,伯淵一手推行新政,一手扶持新天師道,總算在朔方成功站穩腳跟。”

“但離真正將朔方變成河西根基之地,還相距甚遠。”

“如今羌胡叛亂已被鎮壓,北魏又遣使來和,內外條件已然成熟,到了進一步推行漢化改革的時機。”

“原來如此,怪不得主公勒令叱幹阿利改漢姓,原來是為了推動漢化改革。”

很快這場由衛朔推動、崔浩具體實施的偉大改革,率先在朔方全面推行開來。

第一項改革:穿漢服。

公元391年,十月,衛朔以大都護名義下令改革服飾制度。

規定河西臣民(廂軍府兵除外)一律改穿寬袍大袖的漢服,不得再穿束身窄袖的胡服。

胡族自進入中原以來,一直沿用各自服飾,並且在胡人統治下,命運多舛的北方漢人也俱都穿著各色胡族服飾,甚至有時候胡族服飾乃是“國服”地位。

衛朔推行的漢化改革,首先拿服飾開刀,自有其道理。

在古代,服飾也即“衣冠”,它並非簡簡單單地是一件衣服。

那些花花綠綠的布料上,附加著很多額外的精神價值,既是一個民族的外在特徵,又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直接體現。

中國人一向自稱“華夏”。

而《尚書》對其解釋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服章也,即指服飾,衣冠。

而如今河西推行的服飾改革,就是讓象徵著野蠻和落後的胡虜服飾完全消失,讓象徵著文明和進步的漢族服飾重新佔據統治地位。

除此之外,讓胡人改穿漢服也能減少民族矛盾,增強胡人對華夏的認同感。

第二項改革:說漢語。

西方有句名言,即若想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辦法就是消滅承載它的語言。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本質的特徵,是一個民族的血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

所以,語言改革也是漢化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

對此,衛朔親自定下規定:從各級官吏開始,逐步消除其他諸胡語言,全部改說漢語。

為了起到震懾作用,衛朔還跟臣下演了一場戲。

當時在會上,衛朔提出要短時間內消除胡語,並給出了具體方案。

“自今日起,河西當斷絕胡語,一律習從正音(即漢語)。”

“年三十以上者,因習性難改,容許慢慢學說漢語。”

“三十以下,凡在朝廷之人,應一律立即改說漢語;若有明知故犯,當降爵罷官。”

“如此循序漸進,風化可煥然一新!”

“朔可不想數世之後,中原全是被髮左衽之輩。”

這時,早得授意的宗敞立馬站出來反駁道:“天下四方語言很多,有誰規定它是正音呢?哪種語言方便,哪種語言就是正音!何必還要改舊從新。”

此番言論一下子觸怒衛朔,其當即對宗敞表示:“卿太讓本都護失望了,應當讓御史拿你治罪。”

最新小說: 怨珠願 大明:朱元璋是我乾爹 紙醉伶夢 三國之涼人崛起 重生後我拐走一隻皇子 穿越後,我帶丐幫富甲天下 錦衣衛之無極之證 重生後拿捏了前夫死對頭 失格魂縈 重生嫡女的打臉日常 大明:三天後穿越,滿門被抄斬 糜漢 穿越成了小魔女 三國:開局獻計曹操,成立摸金校尉 竊元 財神寶寶三歲半 嬴政夢天機,立我為嫡 大明:天下第一皇商 穿越秦時,如龍在淵 大明:家父崇禎,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