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這些是空話,以佛學本身的名辭,被一切修佛法的執著。
比方他說第五大,佛學只有講到四大。
只有五陰,沒有第六陰。
只有六情,沒有第七情。
有十二入,沒有十三入。
有十八界,沒有十九界。
這些都是空觀,是沒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這個話很妙,我們學佛的人專門搞幻想,大家參禪打坐,心裡有個幻想,以為入了定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思想念頭都沒有了,一般初學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這是佛告訴你的嗎?
真是這樣的話,何必學佛呢?
佛也沒有告訴我們入定以後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
他只告訴我們修定。
修訂是個什麼境界?
修訂是證空觀。
還有人看了六祖在《壇經》中說:“無念為宗”,搞了很多年也找不到無念。
也不想想就算是無念了,充其量也不過是無想定。
無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經修到了無想定再把它丟掉了,為什麼你現在要去求無想定呢?
所以要真正瞭解佛法,不要去空想。佛法也說要跳出三界外,哪裡有個第四界?
有,教理上有,叫作聖賢界,那是個假定的名稱。
諸佛菩薩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隨時在解脫三界。
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沒說第四界在哪裡。
教理上的聖賢皆只是名稱,例如特別好的人是聖人,但是他還是人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裡幻想。
大家修訂,千萬要把握修止觀。
如何是止?繫心一緣,才是正止正念。
因此唸佛的人,行住坐臥中都要淨念相繼,方是正念。
如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必是魔說。
維摩居士說的第五大、第六陰、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眾生空活著,在那裡空想,做些空事。
如果般若慧觀不清楚,修行也是空事。所以“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本空,一切皆空。
再下來又不同了,講的是真實境界,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