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薩,他們雖然在教化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在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的觀念,不著教化的相。
行無所事,過了就算,如夢如幻,這是講自己本身。
第二點,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諸佛菩薩證到了以後,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夢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
如果貪著於定,認為定就是道,是錯誤的。
所以定也空,動也空,無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
所以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憐憫眾生,為教化眾生而出這個空的定,就是“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
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為,什麼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麼都不管。
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
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
所以小乘最後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
小乘人偏於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
真正瞭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
為什麼怕動而專取靜?
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
有為世間法,世間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於有為。
無為法只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
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
可是他們卻自以為在修無為法。
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
唯有大乘菩薩不捨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
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
《法華經》雲:“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小乘的羅漢們,什麼都不敢動,認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沒有願力。
大乘的菩薩們發願生生世世永遠在世間度一切眾生。發願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無作。
大乘菩薩瞭解生死涅盤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間經常來,照樣投胎長大成人,照樣遭遇人世間許多事,照樣學道、出家、入世,“示現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輪迴中。
“而起無作”,而離開了無願無作那個偏空的境界。
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法佈施、法供養,是真正佛法的道理。
所以學佛的人瞭解三解脫既然是空的,當然更不會執著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個空的境界,給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為是道,這樣是錯誤的。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大乘菩薩掌握了“空”、“無相”、“無願”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護持正法,使之在世間永遠流傳下去。
什麼是護法?現在出家人客氣地稱呼我們捐獻金錢的在家人為護法,這實在不敢當。
要真正做個護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
譬如佛教、佛法、佛學是一個東西,我們把它分成三塊來講。
現今人類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時期,沒有辦法可以挽回。
為什麼沒有辦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中的“勢速”,是社會趨勢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