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位望了望張柬之和杜甫,敬佩地:“他是一位樵夫,可是,像王維、白居易、柳宗元……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爭相投到他的後輩弟子門下,奉他為祖師也。”
張柬之更進一步,鞭辟入裡:“他是被人稱作‘南蠻子’的編氓,然而,貴為女皇的武則天以及唐中宗數次下詔請他進宮,要禮拜他為國師,卻被他拒絕矣……”
杜位:“據傳,他僅僅在寺院做了八個月的苦力,卻一躍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老和尚說:“他,就是惠能!也稱惠能。他出身貧寒、卻在24歲時,以行者之身,成就佛道,遭人追殺,被迫隱姓埋名十幾年……”
張柬之向著老和尚,由衷地:“是他將達摩撒下的禪的種子培育成了參天大樹,並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實現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玄學佛教生活化,貴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義理佛教實用化;是他對傳統佛教進行了重大改革,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風行草偃,不但使禪宗其他流派盡歸其宗,而且,他所創立的禪法,幾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詞——所謂中國佛教,其特質在禪。其後,禪宗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大師輩出,五家七宗相繼建立,開創了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
杜位:“他,惠能,其歷史影響之廣大,思想之深邃,可與“孔、孟”相媲美,堪與“老、莊”互比肩。”
杜甫道:“白居易對禪心空靈不理解,曾問興善寺惟寬禪師,‘心中汙濁不可有,清淨念頭也不能存留嗎?’興善寺惟寬禪師說,‘金屑雖貴,入目成翳。’白居易再問,‘什麼是禪?興善寺惟寬禪師再說,待到雪消後,自然春到來。’何等的啟迪哲思!”
張柬之道:“甫兄剛才提到‘什麼是禪?’老夫也舉一二個例子聊以助興。”
接著,張柬之說了一例:
昔在朝聽說有一帝王出巡,君臨江邊,指著桅帆疊影、舳艫相繼的長江問:“這條江上有多少條船?”
鎮江金山寺方丈伸出兩根手指頭:“不多不少,兩條船。”
帝王追問:“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條、千條!怎麼能說只有兩條?”
“一條為名來,一條因利去。”方丈說。
張柬之說了第一例後,覺得有點唇乾舌燥,老和尚善解人意地剝了一顆荔枝遞上。
張柬之接過荔枝,放入口中,立感生津止渴,清甜、爽口。張柬之邊賞邊嘖嘖稱讚:“清香、甜爽,不愧為嶺南佳果也!”
張柬之贊過荔枝後,又說起了第二個例子:
有一次,帝王到常州天寧禪寺視察,方丈眼開禪師說:“我們就以坐禪來迎接聖駕吧。”
因為僧人在禪堂坐禪之時,任何人不得打擾,包括皇帝在內。
帝王知道眼開禪師是開悟的祖師,要封他當國師。眼開禪師展顏一笑,雙腿一盤,兩眼一閉——圓寂了。
張柬之幽默地歸結為:這就是禪,禪的智慧,禪者的態度,禪者的風采。以惠能為創派祖師的禪宗,在盛唐時期異軍突起,使得整個東方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無不受其影響,受其滲透。畫蘊禪意品自高,禪是詩家切玉刀。中國傳統文化從詩歌到繪畫,從音樂到雕塑,正是因為禪的介入,引發藝術領域火山爆發、高原崛起式的突變,從而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惠能在思想史、文化史,古今中外的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杜甫感嘆道:“惠能從一個樵夫,成為享譽青史的一代宗師,這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很是令人回味!”
杜位道:“種種文獻記載,惠能聞聽了《金剛經》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開悟了。”
老和尚道:“毋庸置疑,六祖惠能系天縱英才,然而,他的天賦、他的思想,與他特殊的經歷密切相關。他三歲喪父,從小以打柴為生,正是苦難的歷練與大自然的啟發,使得他具備了從生活中領悟禪機、由自然現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礎。”
張柬之道:“透過神秘的宗教氛圍,從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來看惠能,吾等從中探索出惠能獨特的禪學淵源。也就是說,一個普普通通的村野樵夫,是怎樣像釋迦牟尼那樣頓悟成佛的。”
杜位道:“透過六祖惠能的傳奇一生,我們清楚地看到六祖惠能成為一代禪門宗師的人生脈絡:廣東新州是他的出生地、圓寂地;湖北黃梅縣是步人法門地,廣東懷集、四會是修悟地,廣州光孝寺是剃度地,廣東曲江曹溪南華寺是弘法地。”
“韶關南華寺是六祖祖庭,南華寺山門前牌坊對聯是:曹溪淨域法乳流天下禪風從此播,寶林道場慈雲彌布訊息自西來,山門對聯是:庾嶺繼東山法脈,曹溪開洙泗禪門;廣州光孝寺山門對聯是:五羊論古寺,初地訪柯林,寺門兩邊的對聯是:祗園暉百粵,光孝耀羊城;新州龍山國恩寺是祖庭之祖庭,寺門兩邊大理石刻下的對聯是:清磬一聲山月白,慧燈四照海天空,國恩寺的門聯是:百城煙水無雙地,六代風幡自一天。”張柬之憑著他過目不忘的本事,引用上述名寺的對聯歷數六祖惠能對世人的影響。
張柬之認為:六祖惠能是一位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成能成、難得能得的佛門祖師。在中國的歷史殿堂裡,六祖惠能和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都是同一流的偉人,儘管他們各自佔有不同的高位。
老和尚道:“六祖惠能創立了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的“頓悟成佛”修禪方法實屬自成一派.徹底打破了坐禪苦修的煩瑣修行方式,裡面充滿了勸善與警世的文句與哲理,其主要思想,佛學精髓主要體現在他的《六祖壇經》上,成為禪林的一部經典名著,被後人視為傳承祖門的宗經法典。”
張柬之一聽到老和尚說到《六祖壇經》,如暗地燈一般,只覺得眼前一亮。早在未遭貶,在朝為宰相時,他就聽聞有一本唯一被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面弘揚的都是六祖惠能提倡“直透心源”、“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張柬之在朝為宰相時,曾聽朝中文臣私議,六祖惠能,其禪學思想博大精深。《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在《六祖壇經》中講述得較多的就是“勸,勸,隨其心靜即佛土淨,隨所住處恆安樂”。惠能在《六祖壇經》中教導人們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營造寬鬆和諧、安居樂業的人間淨土,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的禪學思想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間的人心,給眾生提供一個心安的環境,使眾生的心有一個依靠,讓眾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和諧相處,讓眾生都有一顆平和安寧的心。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
張柬之時有聽到朝中同僚說《六祖壇經》是佛經中的佛經,只是苦未見過,有時聽到同僚談及《六祖壇經》,忙問同僚是否看過。但得到的答案總是以他失望而告終。
有一次退朝後,張柬之在走廓處聽到在宮裡侍奉武則天的張昌宗和張易之在談論《六祖壇經》。張昌宗說他在宮裡見皇上看一本藍皮書,直看到入了神,愛不釋手,久久不願放下。後來,皇上去上朝,他出於好奇,拿起來看,封面上書“六祖壇經”四個毛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