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信方暫時還不能離開前山城,他需要對前山城進行改造,好在前山城是一座山城,易守難攻,主要是物資跟上就行。
那麼物資裡出去武器裝備,就是糧食,以及水資源,在敵軍來臨之際,他需要儲備至少一個月的用水量。
這山城的用水量儲備除去城外的水源,城內的水井,就沒有其他什麼渠道了。
上田信方打算在城外挖深挖寬護城的壕溝,同時,利用水車引水到裡面,既可以起到防禦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成為水源。
當然,水車被破壞之後,這護城河裡的水會慢慢的滲入地下,堅持不了多久。
至於修建前山城防禦公事的工人,上田信方打算就讓新兵們加入其中,以軍事化管理為基礎,讓他們搞建設。
等到前山城的防禦工事做完,他們也已經接受了一定的現代軍事訓練,如此,接下來的操練就會迅速許多。
當然這也是因為沒錢逼出來的,真要是請人來修城,一百個工人修城挖壕溝,一天就得六十貫左右的工錢。
而且等那些工人遣散,一旦被武田家的人抓起來,前山城的防禦弱點就會被別人知道了。
這一次招兵,只需要招攬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有一千人分到了上田信方直屬部隊下,另有補給了神津賢良兩百人組成一個備隊。
前山城成為了一個大工地,外丸城牆進行重建,上田信方讓人把城垣換成石頭築城,石頭累積起來三尺。
即使現在去某些城跡看不到天守,石垣還是到處可見的,毫不誇張的說,石垣也算是一種城池的象徵。
為了建造石垣,除了需要城主點足了科技樹,還需要大量的人員與金錢,因此早期的戰國城池大多是建造土壘,到了安土城建造以後,建造石垣的城池才得以普遍。
石垣的出現,使得壘線頂端能夠搭建更多的建築物,也更有利於防守方從上方展開攻勢。
石垣的搭建並不是隨便堆積起來就完事的。事實上,只要看一看石垣堆積的方式就能大致看出築城的年代。
日本國內的石材種類繁多,且堅硬難以修整,再加上戰國時代群雄割據,要想收集同一形狀的石材建造石垣十分困難,因此在剛出現石垣的戰國末期,搭建的石垣採用“野面積”的方式搭建。
然後在石垣的後面以木頭修築城牆,在木頭的外面還要抹上泥土,以防備火箭。
這城牆在城門的左右兩邊還修築了兩個馬面,馬面就是城牆有一部分突出的墩臺。
這馬面有兩層,上面是露天的,下面一層是露天的,當然修建了幾個狹間,用來射箭或是鐵炮。馬面的作用就是彌補火力死角問題。
接著就是城門了,直接連線正門虎口的大門叫作“大手門”或“追手門”,從大手門通往本丸的主幹道就叫作“大手道”。與此相反的,城池的後門叫作“搦手門”。
所謂虎口即為城池的出入口,也叫作木戶,攻防戰的爭奪之焦點所在。在虎口內有時會設定讓敵人看不到己方騎兵的“馬出”區域。
城門在構造上有分為櫓門、高麗門、埋門、棟門等共8種形式。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是“桝(jié)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