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道:“李敢若守潼關,無論多少敵人,至少可以保證三天之內,關城不陷落.有三天的功夫,我秦軍就可以直撲子義,大將軍可以放心。【全文字閱讀.】況且子義的威望已經低落,秦軍士兵不會認他為主帥。就算他要背叛,也只能依靠那些新招來的兵。而這些士兵,豈是我秦軍對手。”
白起連連點頭,但是心頭的憂慮始終揮之不去。
第二天,白起便帶著幾個秦軍士兵,趕回眉縣。在他不在的這些日子裡,雷生與王豹一直緊守縣城,保證了三縣的安寧,功勞不小。
隔了幾天,有斥候報進西安秦王面前,說洪承疇與盧象升等部官軍,已經趕往滎陽集結,要在那裡與農民軍決戰。
滎陽在河南東北部,離著陝西比較遠,因此秦王覺得,攻佔潼關與華陰的機會來了。
於是他立刻召集眾人,準備出兵。
王翦率五千人馬,坐鎮西安,以防不測,子義與李敢率領一萬秦軍,騎兵三千,準備進攻。
秦王吩咐二人,要攻打的話,不能先打華陰,因為華陰一旦失守,潼關會有準備,而華陰敗退出來的官軍,肯定會進入潼關,到時候潼關的守軍力量就會增強。
因此秦王命令先打潼關。
只要打破潼關,那麼敗退的官軍一定出潼關向東跑,不會跑進華陰去,而佔領了潼關,也會使華陰的官軍覺得自己已是網中之魚,這種恐懼會讓他們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子義與李敢連連點頭,接令在手,便準備出發。
姬夢蝶也想跟著去,但秦王沒準。因為這兩仗不算困難,而且打下來之後,也不可能讓她一個女孩子去鎮守。姬夢蝶只好按下性子,留在城中。
子義與李敢二人私交還是不錯的,雖然李敢明白了白起被陷害的事,但那些事都是范雎主使的,子義只不過是聽他的令,因此李敢並不怪罪子義,對他還是非常客氣。
以前子義的官職在李敢之上,現在變成了李敢的副手,子義語氣十分謙恭,令李敢有點不適應。
他自然不知道,子義的心中正醞釀著一個很大的計劃。秦王將他派出來,正合他的心意,這也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機會。
子義知道,這種機會很快就會來的,因為秦軍中戰將不多,像他這樣有經驗,有能力的就更少了。秦軍只要想發展,就必須打下更多的地盤,而地盤一多,需要的守將就多,他也就該出頭了。
只要自己有了一塊地方,一座縣城,之後的事,就好辦了,比在秦王身邊,處處小心要方便得多。
子義陪著笑臉,與李敢帶兵出了西安,直奔潼關。按斥候的回報,潼關的守兵不足兩千,洪承疇從高迎祥手中奪下來之後,留了些人馬守著,因為自己要急追高迎祥,因此顧不上加固潼關的防衛力量。
李敢出城之後,吩咐步兵在後面走著,自己帶了三千騎兵,星夜兼程,馬不停蹄地直撲潼關。他要給官軍來一個迅雷不及掩耳,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奪下關城。
自從李敢跟著秦王活過來之後,初始時他對於明軍根本不放在眼裡,認為天下最強的軍隊,莫過於秦軍。那麼強悍的趙**隊,來去如風的匈奴騎兵,都被秦軍或全殲,或擊潰,兩千年後的明軍,難道比他們還厲害?
但是自從秦軍離開華陰被官軍偷襲,以致大敗之後,李敢對於明軍的戰鬥力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他發現要論單兵作戰能力,秦軍遠勝於明軍,但是一到集團作戰,秦軍竟然有點跟不上時代了。
這也難怪,過了兩千年,當時的車步作戰,早已被騎兵為主的戰法取代,眼下的情形是,得騎兵者得天下。因此李敢一有時間,就開始鑽研騎兵戰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兩年的歷練之中,李敢對於騎兵有了深刻的瞭解,他使用騎兵也越來越得心應手,連本來就是騎兵將領的涉懷,也自愧不如。
這一次攻擊潼關,李敢就要充分發揮騎兵快速突擊的特點,在官軍還沒有準備的時候,突然發起進攻。
三千秦騎兵全副武裝,殺氣騰騰地撲向潼關。
此時的潼關,只有洪承疇留下的一員偏將鎮守。這員偏將也大意了,認為農民軍主力已經進入河南,陝西只有秦軍,而且離得也遠,中間還隔著華陰。如果秦軍前來攻擊,必定先攻華陰。不可能不攻擊華陰,繞道來打潼關,因為那樣的話,很容易被他與華陰的守軍前後夾攻。因此他很放心,守衛也鬆懈得多。
李敢帶著騎兵,繞過華陰,狂奔了兩日一夜,終於在第二天的夜裡,來到了潼關城下。
遠遠看去,潼關關城上燈光寥寥,昏昏暗暗,幾個士兵無精打采地靠在城垛口上打著瞌睡,並不見軍官的人影,也許已經在城頭上睡了。
李敢看了看身後的秦軍,一個個也都汗透重衣,累得吁吁直喘。他估算一下時間,現在還沒到子時,不著急攻擊。於是他命令所有人馬就地休息。
這些秦軍在兩天一夜當中,只是啃了幾口乾糧,喝了幾口水而已,此時聽了將令,立時掏出懷裡的乾糧大嚼起來。他們知道,不一會兒,就要攻城了。
李敢看看城關的高度,心裡有了底。他不想採取硬衝的辦法,那樣會失去突襲的效果。他吩咐士兵立刻去砍些樹木,綁成雲梯。
一名百長道:“將軍,眼下才做雲梯,只怕做不了那麼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