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是草食動物,但是稀疏獠牙長十厘米。
母河馬在保護小河馬時極具領域攻擊性。
河馬成對或結成小群活動,老年雄性常單獨活動。
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游出30多公里覓食。
河馬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
河馬的身軀龐大,但在水中行走很輕便。
在炎熱的太陽下,體表帶著泥水更能使其免受烈日的曝曬。
河馬的面板的汗腺裡能分泌一種紅色的液體作為天然防曬劑,以溼潤面板,常被誤認為是排出來的血,稱為“血汗”。
因為它的面板非常敏感,長時間離開水便會乾裂,所以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懶散地呆在水裡,靠水的幫助來調節體溫並防止面板乾裂,夜間睡覺則在岸上。
它們的視力很差,甚至在水面以上也看不清東西,但這並不影響它們的生活,因為水下常常十分渾濁,根本無法看到遠處。
河馬喜歡營群棲生活,由雌獸統領,每群2030只,有時可多達百隻以上,尤其是在水草稠密的地方,平均每5.5平方米就有一隻。
它們有一套特殊的、如同閥門一般運用靈活的肌肉組織,在潛水時能將耳朵和鼻孔關閉起來,每次潛水時間可達510分鐘左右,但不像水生哺乳動物那樣在生理上有對水的適應能力,在陸地上生活的時間也很長,能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奔跑,因此只能算是一種半水生動物。
平時河馬將全身沒入水中,只把耳朵、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這樣不僅能夠正常呼吸,而且能夠及時發現危險而不被敵人察覺。
除了安全和涼爽外,水也能幫助它們支撐其龐大而沉重的身體,使其在水中行走自如。
河馬雖然總是呆在水裡,但它不會游泳,只能潛水。
在受驚時,它們一般會避入水中。
河馬的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中,潛伏水下時一般每3、5分鐘把頭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潛伏約半小時不出水面來換氣。
河馬平時較安靜,一旦發起脾氣來,常常打架,它們各自用自己鋒利的牙齒去刺傷對方厚厚的面板。
以前的楊武是不敢挑戰河馬的,因為那個時候他的體型小,牙齒和爪子也不是很長和鋒利,無法傷及河馬的面板。
但是現在不同了,自從楊武和大象對過線以後,他發現也就那麼回事。
單對單他完全能打得過大象,所以對河馬也失去了敬畏之心。
楊武之前之所以不招惹河馬也是因為前世看過的一期動物世界。
那期的動物世界講的就是獅群和河馬的戰鬥。
一群雌獅去獵殺一隻上岸的河馬,它們有的咬住河馬的腿,有的跳到河馬的背上,卻只能給它造成一些皮外傷,硬生生的被河馬拖著走了幾百米回到河中。
雌獅們只好無奈的看著進了河水中的河馬耀武揚威,還對著獅群釋放它的大招——甩屎功!
甩屎功顧名思義就是河馬便便的時候甩尾巴。
河馬便便之所以要甩尾巴,目的就是為了把糞便散佈的更遠一些,這也是標記領地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