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羅非魚的遊動速度不是很快,但是也比楊武的速度快的多。
它們並沒有看清楚楊武的所在,但卻感受到了水流的波動,發達的體表感知能力讓它們能夠判斷出物體的大小,並且提前躲避。
其實魚類受進化程度和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的影響,它們的視力不能與人類相比,即使是魚類中視力最強的鯛,其視力從距離、寬度上也無法與人類相比。
魚類的視力大致與眼珠的大小成正比,眼珠越大的魚,視力越強。
相反,眼珠越小的魚,視力越差。
長期的水中生活,使魚的眼睛形成了一套特殊的結構和調節的方法。
我們吃魚的時候,會看到每條魚的眼睛裡都有兩顆很硬的白色的小圓球,這就是魚眼的晶狀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魚的眼珠。
魚類的晶狀體是沒有彈性的,它不像人眼的晶狀體那樣變厚或者變薄。
因此,魚類只能用調節晶狀體與視網膜的距離來觀看遠近不同的物體。
這種調節晶狀體與視網膜之間距離的結構叫鐮狀突。
而且由於魚類的晶狀體是圓球形狀的,太遠地方的物體所反射的光線,透過晶狀體折射而形成的物體影像,只能落在視網膜的前方,這樣,它們就看不清太遠的物體。
另外,在水中,由於受微生物、懸浮物和水層的影響,光線透射受阻,不像在空氣中那樣可以看得遠。
同時魚在水中也不必遠看,因此,魚的眼睛構造適於看近物,即魚是近視眼。
舉個例子來說,淡水鮭魚在清澈透明的水中,只能看清距離30~40厘米的物體,經過鐮狀突的調節,也只能看清距離10~12米的物體。
而對於色彩的感覺,魚類與人類也有不同的趨向。
人對於紅、黃色較敏感,但魚卻對水色、綠色較敏感。
這是因為水層吸收大部分的光線,僅讓水色透過的緣故,在空氣中,見到紅色便感覺紅色,但在厚層的水中,就變成近於黑色了。釣溪流魚所用的毛鉤,就是針對魚的視力不發達,會把毛鉤誤認為水中的昆蟲而設計的釣法,如果魚類的視力比人類強,用毛鉤這樣的騙術就不會靈了。
魚的眼睛雖然在水中不能看得很遠,但是,由於水有折射光線的作用,因此,魚不僅能夠看到空氣裡的東西,而且所看到的物體要比實際上的距離還近一些,這樣一來,魚就能夠比較早地發現岸上特別是活動人們,從而迅速地遊開。
魚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海里與海流搏鬥,並能準確地發現障礙物,確定正確的方向。
這些本領十分奇特。
科學研究表明,這些行為是魚類使用身體上的側線完成的。
側線是魚類的一種特殊的感覺器官,是魚類的“第六感”系統。
從魚體的外面可以看到。這就是在魚體兩側的由許多小孔排列而成的線條。
這些小孔稱側線管孔,小孔分佈在一些鱗片上,小孔下面互相連通,形成長管,叫做側線管。
管中充滿黏液,外界水流的刺激經過鱗片上的側線管孔傳達到側線管中的感覺細胞,可以產生興奮,興奮經神經傳遞給腦,就能產生水流感覺。
魚類透過測線可以感知水壓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體的位置和其他各種變化。
楊武睜開眼睛在水中看的也不是很遠,而且睜開眼時間長了,會變得酸澀和脹痛。
他突發奇想的調動丹田中的生命本源強化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