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關,山陰關前頭可是有足足七十二座縣城啊?”
“劃山陰而治的話,咱們江東可等於是丟了近半的疆域啊?”
.......
.......
這個時候,大殿當中的江東眾臣紛紛小聲的議論著。
“丟一半,總比全丟的好!”
此時,略微有些刺耳的聲音響起,此人乃是東吳的大臣,名為步鷲。
步鷲就好似一個聊天終結者一般,他這話一出,一眾的文武大臣紛紛閉口不言了。
步鷲的話那是話糙理不糙,潺陵一線的防禦已經可以說是傾東吳全國之力而為之了。
現在只要潺陵一線守不住,那麼東吳全國必然崩潰,到時候便是連鎖反應,說不得整個東吳全境都得丟。
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東吳如今的狀況,所以就連張昭,顧雍這樣的江東重臣,都有了投降之心。
正所謂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時候,丟一半的土地苟延殘喘,也總比別人家連根拔起強的多。
實則,這個時候孫策的心裡也十分的糾結。憑心而論,孫策是寧願戰死,也不想白白的丟了這江東近半之地。但是,理智告訴孫策,現在的江東遠不是大秦的對手。
若是強行打下去,只怕丟的就不是江東近半之地了,這江東全境都得落入秦軍之手。
如今,孫策還有父仇未報,現在也只有在山陰關佈下八卦陣擋住秦軍,然後劃山陰關而治,慢慢的積蓄力量。
看著孫策在猶豫,張昭一拱手站了出來,對孫策說道:“吳王,臣以為步大人所言有理,劃山陰關而治對我東吳來說,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只要能夠將大秦擋在山陰關外,大秦久攻山陰不下,必然會轉頭參與中原大戰。這中原群雄林立,大秦雖強卻也未必能夠獨戰群雄。”
“反之,我東吳雖然丟了近半之地。但是在往南還有山越,我東吳可以趁機攻伐山越,埋頭髮展。如此這般,日後未必就沒有報仇雪恨的機會。”
張昭此言一出,東吳的一班文武大臣紛紛附和道:“張大人說的對。”
“張大人此言有理。”
張昭這人倒也不是鐵了心的投靠大秦,若是東吳毫無守住的機會,那麼大秦攻來的時候,他必然會第一個帶頭投降。
但是如今,諸葛亮獻了八陣圖,獻了阻敵之策。能夠劃山陰關而守的話,江東就還有一半的領土。如此這般的話,那暫時倒也沒有必要投降大秦。
張昭這是江東文臣之首,因此張昭一出言相勸,幾乎就代表著整個文官集團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