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張楚第一次聽老謀子說要拍一部以冉閔為主角的電影,已經過去了好些年。
這期間,劇本幾易其稿,張楚也差不多將《晉書》給翻爛了。
終於……
“看看吧!這是我最滿意的一個版本。”
劇本的創意、大綱,以及部分段落都是張一謀親自完成的。
當然,要從歷史文獻和民間野史中,提煉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張一謀也需要大量的助手協助完成。
只不過因為涉及到冉閔,張一謀去請教的一些專家,根本不搭理他。
民族大融合是正統的論調,豈能讓一個導演給顛覆了。
所以,從一開始,張一謀的創作過程就困難重重。
此刻,張楚正在張一謀的家裡,看著他拿出一份厚厚的劇本,只看了一個開頭,就被這個故事給吸引了。
之前的劇本,故事開篇是從冉閔小時候切入的,重新修改之後,張一謀直接拋棄了前面一大段囉裡囉嗦的背景交代,以及男主角冉閔的成長史。
上來就是造反,造後趙石家的反。
說起來,歷史上的冉閔也真是夠狠的,拋開後趙羯族在中原大地欠下的累累血債,但從私人感情來看的話,石家對冉閔應該算是有恩的。
別管是出於什麼目的,要不是後趙的開創者石勒收養了冉閔的父親冉瞻,或許冉閔都沒有出生的機會。
但等到冉閔羽翼豐滿,直接滅了後趙石家滿門。
“我漢家男兒,豈能為汝夷狄醜類假子!”
劇本里,冉閔用一句話斷絕了自己與石家的關係,然後直接揮動屠刀。
歷史上,冉閔取代石家成為後趙的主宰,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裡面有爾虞我詐,有虛以逶迤,但是這些歷史片段,顯然和張一謀要塑造的冉閔形象嚴重不符。
於是,快刀斬亂麻,讓後趙的建立者石勒斷子絕孫,沒有了皇位的繼承人,冉閔直接登上了帝位。
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又回到了正史的記載。
冉魏建立之初,外部環境根本沒給其發展壯大的機會,用四面皆敵來形容都不為過。
北面的慕容燕和拓跋部,南面的東晉,西邊還有前涼,內部也並不太平,石勒的子孫雖然被冉閔殺了個乾乾淨淨,可後趙依舊有不少追隨者。
所以,從一開始冉魏就要面臨著無數的戰爭。
冉閔的前半生說是“為虎作倀”都不算冤枉他,跟隨石家四處征戰,打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同族。
一直到稱帝建立冉魏,他才算真正調轉槍口,開始了對胡人的殺戮。
歷史上的冉閔之所以有名,除了他頒佈的《殺胡令》之外,就是他的赫赫戰功。
其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就是十戰十捷大破胡人。
說十戰十捷不假,但多少還是有些誇張的成分,歷史上冉閔能打的說法,主要來自於他建國後的六場針對胡人的戰爭,而且還都是以少勝多。
首戰以漢騎三千夜襲匈奴大營,殺敵大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助戰的農民起義軍,擊潰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三萬。
六戰以步卒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收復失地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