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迎來04年第一波冷空氣的時候,《天下無賊》的拍攝工作也進行到了尾聲。
這部電影從籌備之初,關注度就一直極高。
中影集團和華藝兄弟強強聯合,張楚、葛尤、範兵兵等國內當紅明星聯合出演。
報紙、網路,各種媒體平臺關於這部電影的報道就沒停過。
這麼高的熱度,帶來的好處自然也是難以估量的。
單單是廣告收益,讓這部電影還沒殺青,就已經賺回了全部投資。
此前03年的《手機》,廣告總收益是2000萬,當時便已經震驚業界。
如今,《天下無賊》卻更勝一籌,總收益居然達到了4000萬,單就貼片廣告來講,一條都賣到了180萬,這在國內已經屬於天價了。
而整部戲的投資才只有3500萬,也就是說,電影還沒上映,作為資方就已經回本了。
本來3500萬包括了後續的宣發,可眼見廣告收益這麼高,韓三爺和王忠君商量過後,便將前期投入的3500萬全部用在可製作上面。
馮曉鋼手裡有了錢,對製作的要求更細緻,拍攝也更加精緻,這樣一來,可把演員折騰得夠嗆。
其實,和馮曉鋼熟悉了以後,就會發現,他是個挺有境界的人,出道靠的根本不是大眾商業片,而是小成本的諷刺喜劇,尖銳酸辣,尺度放得極大。
當初《一地雞毛》的時候,馮曉鋼就說了:我的作品要更接近我的生活體驗與藝術追求,也更貼近觀眾,在我的作品當中感受不到俗氣和脂粉氣。
這話說得牛不牛,這就叫埋在米飯粒中的白珍珠,扒拉開了才發現,人家原來是有極有內涵的。
可是等到《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和《不見不散》這賀歲三部曲出來後,也許是表達形式太der,也許是市場太飢渴,不知怎麼的,馮曉鋼忽然就變成國內的商業片代表了。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導演,這特麼能忍嗎?
於是在2000年,丫腦子一抽,鼓搗出了一部《一聲嘆息》,藉此來彰顯自己的藝術追求。
結果,觀眾壓根就不買賬,明確表示說我們不愛看這個,你要是願意拍,就給我耍貧犯賤,往俗了整,要是不願意拍,就滾你丫的。
馮曉鋼願意妥協嗎?
明顯是不願意的,於是,他又拍了《大腕》和《手機》,一邊矯情著,一邊嘗試商業與藝術相結合。
可這麼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想要討好所有人,結果卻被人罵得狗血淋頭。
直到遇見了《天下無賊》的劇本,這廝算徹底擺正了姿態,低眉順眼的決定要向市場靠攏可了。
從故事結構來看,這個故事確實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稍微上點兒心就能發現,裡面的很多細節,根本經不起推敲和琢磨。
簡單來說,就是缺少邏輯。
比如其中的一個情節,黎叔小團伙藉著放火製造騷亂,去偷傻根兒的錢。
事後那個警察說,在滅火的時候,就已經把錢換成了冥幣。
但他是從哪兒弄來的冥幣,一個正常人,閒著沒事兒揣著一包冥幣幹雞毛?
何況,揣著冥幣出門也就算了,最逗的是金額,六萬塊錢!
誰特麼不知道我大中華鬼圈,通貨膨脹得跟辛巴威似的,出手不得幾億幾億的燒?
六萬塊錢在底下估計連張大餅都買不了,明擺著是糊弄祖宗呢。
還有,故事最後黎叔逃跑的時候,居然還惦記著去偷傻根兒的錢。
可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警察換了錢,更不知道警察已經把錢放回了傻根兒包裡。
難不成黎叔提前在錢上裝了定位?
還有就是那兩個傻乎乎的劫匪上車打劫,故事裡說這倆人是老二找來的,本打算幹掉黎叔篡位。
這就很神奇了,他從哪兒臨時找的人,還特麼有獵槍和斧子。
好吧,或許是早有預謀,人提前就找好了,但是,武器這玩意兒是怎麼過的安檢?
真以為我大中國的安檢力量是形同虛設的呢。
就算退一萬步講,這些都能掰扯得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