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霖得到熱心的古玩店老闆的同意,可以在店裡隨意拍照。
古玩店老闆是燕京人,祖輩清未大概1870的時候就來到這裡,是最早來到曼哈頓華埠的一批華人,最早仿效阿肯(ah ken,被認為第一個到此地永久定居的中國人)販售一根三毛錢的香菸,提供點菸紙和油燈供顧客使用。
漸漸有了些積蓄,開起了老本行,在茂比利街開了一家古玩店,傳到他已經第三代了。
陳銳忽然在古玩店的一個角落發現一些書籍。
書籍隨意被堆放在一起,封面上沾滿了灰塵。
陳銳走了過去,隨意拿起一本看了一下。
《紅與黑》,德文版,書看起來有些破舊,有些年頭了。
隨意再拿起幾本,《巴黎聖母院》,《法尼娜 法尼尼》,《卡門》,《拉辛和莎士比亞》,這些都是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作,全部是德文版譯本的。
陳銳對這些沒多大興趣,將這幾本隨意放回到書堆裡。
忽然,陳銳轉身想去別的地方看一下,走的時候用眼睛餘光掃了一下堆放的書籍,忽然他停下了腳步,轉身,重新蹲下身,拿起剛拿起過的《法尼娜 法尼尼》這本書。
他剛才轉身的時候用眼睛的餘光發現《法尼娜 法尼尼》的書中露出一張紙張的一角。
陳銳手裡拿著《法尼娜 法尼尼》這本書,輕輕翻開,是一張有些發黃的夾頁,不過紙張質量非常好,在繪製地圖用紙。夾頁是人為的用膠貼在書頁裡的,由於可能是年代久遠了,膠有些失沾,陳銳拿起書晃動的時候,夾頁一角露了出來,被陳銳發現了。
這是一張五線樂譜。除了一些蝌蚪一樣的音符,還有一些特殊的符號。
在五線譜上面有一串德文,下面有一串德文,然後是一個人的名字。
陳銳放下書。開啟手機,透過翻譯軟體首先將五線樂譜最下面一個人的名字翻譯出來。
馬丁.鮑曼。
一看到這個名字,陳銳不由地非常驚訝了起來。
這個名字太出名了。
熟悉二戰的人都知道這號人。
納粹的‘二號戰犯’,納粹黨秘書長,希特勒的私人秘書。他掌握著納粹黨的錢袋子,人稱“元首的影子”,在希特勒政權垂死掙扎的最後日子裡,馬丁.鮑曼成了僅次於希特勒的第二號重要人物,納粹黨總部主任。
馬丁.鮑曼掌握著納粹黨的錢袋子,再聯想到納粹曾在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將大量黃金財寶以及掠奪來的藝術品隱藏了起來。
這批財寶,藝術品的數量非常龐大的。
曾有人對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掠奪佔領國的財寶以及藝術品做過統計。
在戰爭開始之前,納粹德國的領導人就喜好透過國家權力搶奪藝術品,希特勒夢想成為藝術家,而納粹黨的二號人物戈林更是自稱“文藝復興”人。他嗜好收藏,興趣廣泛,包括繪畫、珠寶、手工藝品、傢俱甚至稀有動物,早在戰爭爆發前,戈林的收藏室就達到‘8個房間’,到1938年初,戈林的收藏量已經遠遠超過領袖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