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轟鳴的聲響,二人走進東廂的第三間廂房。
縉黎橫著九和弓,搶在前面以防不測,姬桓慢了一步,只能解下劍衣,把鎮嶽劍握在手裡,緊隨其後。
這間廂房的佈置與尋常屋室沒有什麼區別,屏風、草蓆、帷幄、桌案,該有的東西一應俱全。
二人進到屋中,只感到地上一陣陰風襲來,低頭一看,正堂的地上裂開了一道六尺餘寬的口子。
口子底下是臺階,漆黑陰暗深不見底,顯然是一處密道。
姬桓站在密道旁,伸出手掌探了探,風過之處陰冷至極,但又感覺這陣陣風中都是清新的溼氣,毫無混濁惡臭。
“看來這就是密道入口,咱們多做些松明火把帶上,以防萬一。”說罷,姬桓起身向門外走去。
二人走出廂房,收集著庭院間的枯枝殘葉,將它們捆在一起綁好,做成火把。
這樣一連做了十幾個,二人各取一半在身上背好,又用燧石點燃兩具火把,一人一個。
返回到密道前,姬桓用火把比劃了幾下,火勢依舊不減。他對縉黎點了點頭,邁步入內。
“少主,還是我走前邊吧。”
“短兵禦敵,弓矢斷後。”姬桓笑道,“我的背後可就交給你了。”
二人行進越深,光線越發幽暗,只能將將依靠手中的火把照亮。沒走多久,他們轉過一個拐角,拐角後面現出一道石門。
石門長寬有丈許,上面雕刻著張牙舞爪的惡獸。
姬桓在兆域圖中見過這門上的獸形,也記得開啟之法。他垂眼想了一會兒,將火把遞給了縉黎,隨後伸手在右側的石壁上輕輕敲打起來,邊敲邊走,找到了一處圓形的機廓。
縉黎雙手舉著火把,走到近前為之照明。
姬桓藉著火光仔細看過去——機廓由外環和內圓組成,外環上面刻著一個小小的“天”字,而內圓之上,刻的是一個小小的“地”字。
“天左旋,地右動。”姬桓在心裡默唸著,兩隻手同時搭在機廓上。他皺起眉,咬了咬牙,一手按住外環向左旋轉,一手按住內圓向右旋轉。
兩個圓環各轉滿半周,只聽“咔噠”一聲,四面八方同時傳來隆隆聲響,眼前的石門驟然開啟,而頭頂密道入口處的石板轟然關上,光影一下子黯淡了不少。
見石門開啟,兩人同時舒了口氣,姬桓擦了擦額頭的汗,接過火把。
這個機廓的開解之法,乃是仿照天地運轉的規律,這段狹窄的通道四周皆是機關利器,一旦旋轉的手法,或左或右出了差池,頃刻間暗器其法,二人怕是來不及反應便會殞命當場。
兩人手執火把進入石門,沿著石階繼續前行,一路上依法破解消除沿途的機關,並沒有遇見什麼風險。
這石臺道路曲折蜿蜒,一路或升或降周環不止,更兼有幾段道路,周遭狹窄壓抑,有的時候直腰挺身難免磕頭碰壁,讓人難免心生窒澀之感。
走了約有一刻,二人跨過一道洞口,只覺得周遭豁然開朗,壓抑窒息之感頓時消散,火光照不到全部,但想必也是來到了一處極為開闊的所在。
行進間還能聽見潺潺水流之聲,姬桓和縉黎點燃了幾支火把,向四處扔去,落在近處的火把滾了幾滾,照亮周圍的路,而遠處則傳來“噗通噗通”的落水之聲,火光也隨之熄滅。
二人此時正站在一座石橋之上,現在他們深入地下,溫度也比外界高得多,是以石橋之下水流汩汩,湧動不絕。
在周人的觀念中,地下之泉,是為“黃泉”……
石橋的盡頭,又是一扇巨大的石門,造型與之前那扇別無二致。
二人走上前去尋到機廓,只見這個機廓也是內外兩部分,外環一圈刻著“春夏秋冬”四個字,將外環四等分,內圓上則刻有“北斗九星”的紋樣,斗柄正對著下方。
下方的石壁上,刻著一行小字:
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皇王烝哉!
“這是祭祀歌頌文王和武王的詩。”縉黎臨行前新學過此篇,見到文字後脫口而出。
“嗯,沒錯。”
姬桓笑笑,走到近前,轉動外環,將“春夏秋冬”四個字,按照左、下、右、上的位置轉好,隨後轉動內圓的北斗星,將斗柄按照外環秋、春、夏、冬的順序調整,每轉到一處便按上一下,連按四次。
古人觀測北斗星,以斗柄的指向,便可以推知四時節氣。詩中所提到的方位之詞,當與四個季節完全對應。
是以,姬桓對照斗柄尋找到季節、方位,破開了大門,機簧之聲作響,石門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