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在試卷和答題紙指定區域填寫了自己的模擬考生資訊。
這一科同上一科不同。
上一科全是選擇題,是客觀題,選擇ABCD。
這一科是主觀題,前頭一大堆材料,後面問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限制50個字內作答,第二個問題限制300個字內作答,最後一個問題卻要至少寫800字以上。
好多的材料,足足有十頁紙那麼厚。
材料厚了,吳笑天決定帶著問題閱讀。
第一個問題是:“請問上述材料反映了朝廷江湖治理中的什麼問題?”
第二個問題緊接著第一個問題:“請問為何江湖治理時會出現上述問題?”
第三個問題:“圍繞材料中反映的朝廷江湖治理問題,提出你的策論見解,要求言之有理,有創新,字數不少於800字。”
果然是經典的策論考試三段論。
經典三問。
不知道今年的考試是否還是如此?
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回答好第一個問題,方能回答好第二個問題,而寫好第三題在作文,又必須以前面兩個問題的解答作為基礎。
而第一個問題,要回答到位,其實第二、第三題的解答思考也是相當的重要,可以幫助第一個問題解決答好。
第一個問題,材料反映的問題,應該怎樣概括呢?
材料中反映的是一個問題嗎?
還是反映了若干個問題?
這個反映問題的概括,又必須認真的通讀材料才能搞清楚。
否則材料中說了什麼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材料中反映了什麼問題呢?
不過,吳笑天也知道,這反映的問題,即便是有多個問題,也可以分出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
如果是材料只反映了一個問題,那麼用50個字,概括出來便是比較的簡單。
如果材料反映了兩個問題,兩個問題有主有次,那麼50個字概括問題的時候,也應該有主有次。
如果兩個問題是並列的問題,那麼50個字概括,可能就得平均分配字數,平均用力概括了。
如果材料反映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吳笑天敢肯定,有一個是主要問題,其餘兩個均是次要問題,概括時應該概括住主要問題用字數最多而兩個次要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
如果是材料反映了三個以上的問題,吳笑天覺得,這同三個問題的情形是相似的,應該只是詳細概括住一個主要問題,而對於其他次要問題綜合一筆概括。
50個字怎麼寫?
寫出一句話,還是寫成兩句話,還是寫成三句話、四句話。
吳笑天感覺自己想得太多,還是應該先抓緊時間看看材料。
寫好個人資訊,看完問題,剩下來在考試鈴聲正式開始前,看材料的時間也不多了。
吳笑天認為自己應該抓住這短短的時間,在考試之前,先整體的瀏覽一下所有的材料內容。
於是他囫圇吞棗,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終是在考試鈴聲正式開始前,將所有材料內容不求甚解的掃視了一遍。
“鈴鈴鈴……”
考試鈴聲響起。
“考試正式開始,各位考生可以開始答題。各位考生請注意,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可在試卷材料上作答,否則作答無效。”
模擬監考人員說道。
吳笑天注意到答題紙,那答題紙答題區域依次分為三個部分,是一行行的格子,每行格子10個字,在每行末標明瞭從第一行開始每行格子的截止的總字數,自己寫了多少字,考生可以快速心算,一目瞭然。
第一題的答題區域,總共有1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