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同康與啟恩大師坐在馬車中,看著兩邊道路掠過的樹木,一時有些感慨。
鄧同康唏噓的說道:“又五年過去了。”
啟恩大師微微一笑,道:“同康,你有多久沒過來了。”
鄧同康沉默了一下 ,然後才說道:“自從元空圓寂以後我就不再來了,算來也有個十年了。”
元空大師是寶華寺上一屆的主持,佛法高深,與鄧同康乃是方外好友。
啟恩大師微微嘆了口氣:“寶華寺……可惜了。”
鄧同康知道他嘆息什麼,現任住持元相大師,一心專研佛法,不理寺務,性格也有些綿軟,容易受人矇蔽。
就連鄧同康與啟恩大師也有所聽聞,寶華寺新進了不少品行不端的弟子。
寶華寺雖然昔日榮光不再,但他們也不想看到它最終成為藏汙納垢之所。
鄧同康看著啟恩大師少有的唏噓,笑道:“啟恩,你著相了。”
啟恩大師也不由笑了:“我還未成佛,自然不能倖免。”
馬車漸走漸停,車伕在前頭對鄧同康說道:“大人,前方已經是講佛會擺攤的地方了,馬車進不去。”
鄧同康撩開簾子看了下:“知道了,便停在此處吧。”
每次講佛會,都吸引來很多信徒與修行居士、文人墨客,同樣也會引來很多來擺攤的窮苦人家。
專門闢出一片地方擺攤,馬車不能進去,還是元空大師在時定下的規矩。
一是因為,行人眾多,走馬容易傷人。
二則是對擺攤人家的體貼,下馬車走過去,總會看到攤子上的東西,多少都會買點的。
鄧同康與啟恩下馬車的時候,路邊已經圍了不少等候他們的人,既有文人墨客,也有僧侶居士。
“啟恩大師,鄧老。”眾人紛紛向他們二人打招呼,他們微笑著四下點了點頭。
一位面容慈祥,年約五十許的僧人,帶著客堂幾個知客僧走上前,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寶華寺歡迎啟恩大師與鄧老蒞臨。”
啟恩大師與鄧同康也合手回禮,鄧同康道:“元一大師客氣了,勞煩大師到此處等我們,實在愧不敢當。”
元一大師是寶華寺的監寺,元相主持醉心佛法,現在便由他來統管庶務,在寺中一向地位頗高。
“貴客光臨,本寺應當的。住持方丈已在寺中掃塌相迎,二位請。”說著側身做了個請的姿勢。
“請。”
三人又相互謙讓了一下,便率眾人走了。
有些不明就裡的群眾,看到這麼大陣仗的歡迎那兩個人,不免圍著看了一下熱鬧,直看到他們遠去,還能聽到有學子問啟恩大師:
“啟恩大師,何為佛?”
“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那如何成佛?”
“成佛不難,放下既是”
“如何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