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下旬,徐榮兵敗的訊息傳回長安。
董卓總算是從溫柔鄉里清醒了過來,深深的危機感降臨,讓他決定從眉塢裡出來,回長安開一次朝議。
當得知董卓忽然要召開朝議的訊息之後,長安城表面風平浪靜,底下,卻早已暗流湧動。
王允在隅中三刻的梆子敲響的時候出了門,他穿著一身乾淨皂領單衣朝服,戴著進賢冠,身邊只帶了幾名侍從,騎上馬,緩緩地湧入了人群。
不管世道變得怎麼樣,生活還是得過。
長安城本地沒有逃難離開的百姓還能剩個十多萬,再加上週圍郡縣鄉亭散落的人,林林總總三四十萬還有,那麼龐大的人口,依舊得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而艱難辛苦地奔波。
商業並沒有中斷,自從去年和平了一年以來,關中各縣的糧食至少是種下了,也有個收成。雖然今年的宿麥,也就是冬小麥種不成,但至少還沒有到絕境的地步。
早春的朝陽初生,街道上人來人往,不能算多,但也絕不算少。比不上當年洛陽的繁華,卻也勝在有很多新鮮的西域美食玩物,倒也不覺得無趣。
沿著寬闊的街道過了東市,就到了北宮。北宮的守衛驗證了王允的腰牌,一聲令下放行,侍從全都等在門外,只有王允一人進去。
等他走到未央宮北宮門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居然是最晚過來的人,太尉馬日磾,司空種拂,太常楊彪,宗正劉虞、太僕朱賜等人早已經在宮門口等候,三公九卿當中,除了光祿勳廷尉空缺以外,全都到齊。
宮門外皇宮宿衛嚴密守衛,這是一次標準的朝議,也就是隻有皇帝與三公九卿的會議。
現在的皇帝劉辯素來膽小怕事,哪怕年齡已經十六歲,為少年天子,可生性懦弱,早已經被董卓徹底掌控住,所以與其說是皇帝召開朝議,還不如說是董卓召開朝議。
王允與楊彪馬日磾不著痕跡地點點頭致意,就跟他們一樣,耐心地等待著上朝。過了七八分鐘,在贊禮官一聲吶喊之中,所有公卿魚貫而入。
人們踩著小碎步,亦步亦趨,過了未央宮宮門,就抵達了殿前廣場,在廣場下方的漢白玉階梯前等待著下一輪的召喚。
王允四下掃視,就看到不遠處的宮門宿衛之中,一列列穿著黑甲的執金吾肅穆而立,列於殿前。
李肅作為宮門宿衛,持著長戟站在北掖門的門口。
只不過未央宮宿衛全都是西涼軍的人,幷州兵不是很多,大概也就是數百人,雖然呂布極為勇武,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控制住整個局面。
觀察到這一點後,王允低下頭,在心裡默默地思索。
不過今日是個難得的機會,如果不能行動的話,以後怕是再也沒有這樣的時機。
所以今日除掉董卓,亦是勢在必行。
“進宮上朝!”
隨著贊禮官揚聲吶喊,諸多公卿又踩著小碎步走上了漢白玉階梯,按照順序踏入了未央宮前殿。
殿中稍顯陰暗,兩側點滿了蠟燭,天子高坐堂上,下方坐著一個肥胖的身影。
已經有數月不見董卓從眉塢出來,眉塢終日有侍衛把守,呂布又被趕出眉塢,以至於哪怕王允策反了呂布,依舊沒有機會刺殺他。
現在正是機會。
“拜謁天子!”
贊禮官又朗聲說道。
群臣按照禮儀,左手壓右手,平舉到額前,鞠躬九十度,口中高呼萬歲。
董卓坐在下首一動不動,泰然自若,對天子絲毫沒有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