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函谷關拿下來了,下一步要兵進弘農縣?”
十一月,青州樂安郡,正在海邊看海的陳暮接到了關中來到戰報。
看著手中的戰報以及劉備後續的行動方針,陳暮輕笑一聲,搖搖頭,他就知道老大哥會這麼做。
跟老大哥相處多年,陳暮太瞭解劉備。
實際上劉備之所以會選擇輕兵冒進,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冬季天冷,劉備軍新到了一批中式棉衣裝備,禦寒能力比之董軍強得多,有了冬季作戰多條件。
二是老大哥一心向漢,牽掛著長安的天子,想要儘快除掉董卓,匡扶漢室,有些著急。
三是洛陽到長安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到那麼遠,滿打滿算,也不過四百多公里。換算成漢朝的距離,就差不多是一千里左右。
這段距離以每日行軍五十里來算,大概要二十天左右,哪怕等後勤補給,差不多三十天,就能殺到長安。
此時依舊是冬季,雪未化,關東聯軍依舊有裝備上的優勢。董卓就算知道關東聯軍殺過來了,但大機率還是難以準備起那麼多軍隊冬裝,無法與關東軍抗衡。
反倒要是聽田豐的,再磨蹭個兩三月,就到一二月春天了,雪化了,天氣回暖,那麼關東聯軍到棉衣優勢就蕩然無存,更加陷入苦戰。
所以從當時到角度來說,劉備曹操他們之所以這麼選擇,完全不是什麼降智低能行為,反倒是非常高明的戰術。
正如德國閃擊波蘭,不就是因為德國全機械化部隊,波蘭還是一戰遊騎兵,有裝備領先嗎?
但有一點肯定也算是兵行險招,漢末畢竟不是二戰,步兵走路也不是機械化部隊可以開車,一旦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關中,戰線確實會拉得很長,那麼後面的補給問題,就是個老大難題。
像後來李世民徵高麗,七月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都快打到平壤了,結果到第二年九月份天氣開始變冷,士兵難以繼續進攻,而且戰線拉得太長,導致補給困難,迫不得已退兵。
而且過了函谷關後,還有弘農縣、湖縣、華陰縣、鄭縣等多處險要關隘。
看谷歌地圖的話你就會發現,過了函谷關就是一處小平原地區,在後世,這裡屬於靈寶市西閻鄉。
而在漢朝,這裡就是弘農縣,又名恆農縣,為弘農郡的治所。
這地方,就是一路往關中去的唯一一塊平原。
過了弘農縣後,後面的湖縣、華陰縣、鄭縣等,都處於茫茫秦嶺之中,道路艱難險阻,一不適合大型作戰,二不適合騎兵作戰。
公孫瓚的幽州騎兵,在這裡跟擺設沒什麼區別,需要進入關中平原才有用武之地。
所以三十天殺入長安,其實是理想狀態。
如果沿途的郡縣拼死抵擋,劉備無法短時間內攻克這些郡縣,那麼最終還是會回到原點。
既,在無法快速攻下的情況下,只能一步步前進。
因此站在戰略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實際上田豐的穩紮穩打確實是正確的策略。
至少步步為營,贏了就繼續去闖下一關,輸了也不至於潰敗,退回上一關繼續駐守等補給就行。
但從戰術角度上來考慮,劉備曹操他們的打法也不是完全行不通。
利用冬季作戰對於董卓的不利,利用各郡縣守軍沒有想到聯軍敢於發動冬季作戰,可以勢如破竹一路打入關中。
運氣好的話,一路望風而降也說不定。
通俗對比來說,田豐的策略上荀彧諸葛亮式的穩健陽謀型,劉備曹操他們是郭嘉賈詡式的詭譎奇謀型。
正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還有程咬金的莽夫三板斧。
如果能夠在冬天儘快三板斧砍下去,把董卓砍死,那一切都好說。
要是三板斧沒有把董卓砍死,讓他勉強擋住了,那就是三刀結束,你不結束我結束。
所以這一戰,至關重要的地方,就在於董卓能不能擋住這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