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話,朝堂諸公,必然會反對這件事情。
事實上即便給了合理解釋,反對的聲音依然不小。
倒不是朝臣們看出了其中有什麼陰謀,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做這樣的事情。
養北軍已經很辛苦,再組建一支新軍,要耗費的就不止是一點點錢。
只是漢靈帝力排眾議,於西園組建南軍,讓蹇碩為統領,在三河之地發下了徵兵告示,根本不在意朝廷非議。
不明真相的朝臣們見漢靈帝執意如此,最後也就不再勸阻。
唯有何進一黨,後知後覺,在漢靈帝下令組建新軍的時候,才明白天子為什麼會忽然大動干戈,派北軍北上攻打休屠各部。
但此時醒悟過來為時已晚,木已成舟,即便何進黨羽再上書請求撤銷新軍,也無能為力,不能動搖。
好在荀和得了陳暮提醒,早就有所準備,於是建議何進,向天子舉薦袁紹入南軍。
漢靈帝在設定南軍的時候,沒有像歷史上那樣設定了八校尉,而是以北軍的軍制,設定了五校尉,分為上中下左右五校,目前只有上軍校尉蹇碩。
根據漢靈帝心中合適的人選,已經下了詔書,招原本賦閒在家的曹操回洛陽,擔任下軍校尉,另外還有馮芳以及夏牟擔任左右校尉。
因為這些人是宦官派系,通俗來講,就是所謂的帝黨。
蹇碩就不用多說,漢靈帝的新寵。曹操是宦官之後,馮芳是大宦官曹節的女婿,夏牟出自鴻都門學。
考慮到全是自己的人也不好,出於安撫何進的意圖,漢靈帝最終是同意袁紹加入南軍,執掌中軍,地位僅次於蹇碩,受到蹇碩的節制。
一時間,轟轟烈烈的新軍正式組建。
招兵買馬,盔甲裝備,制式武器,少府和光祿勳全力運轉,新兵的訓練也如火如荼,在一片喧囂當中,南軍取代了歷史上的西園八校尉的軍馬,恢復成前漢時南北二軍的建制。
等到中平五年五月的時候,南軍的人馬已經全部招募完畢,每日在西園操練,聲勢浩大。
這種情況下,由於北軍兵馬被調走,何進手裡已經沒有兵權,就連何進也受制於南軍,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
到中平五年八月份,軍隊操練了三個多月,小有成效。
此時將軍司馬許涼,假司馬伍宕認為天子西擊涼州韓遂邊章,東打張純張舉,北上攻打鮮卑,頗為尚武,若能請天子閱覽兵事,天子必然十分高興。
這樣一來滿足天子文治武功,向四方炫耀國力之心思。二來向天子示好,表示順從之意。三來也是修補日漸僵化的關係。
畢竟隨著北軍被調走,何進手中沒了兵權,地位非常尷尬。
雖然朝中還有何皇后撐腰,大將軍自身地位也擺在這裡,足夠讓蹇碩等宦官忌憚。
然而何進因為立太子之事,已經與天子有了一些縫隙,二人鬧出了一些不愉快。如果能修補一下,也是一件好事。
何進覺得有道理,於是向漢靈帝稟報了這件事情,漢靈帝果然龍顏大悅,決定下個月在白馬寺北面,顯陽苑當中舉行閱兵儀式。
而就在這個時候,劉備也已經抵達了洛陽,接受朝廷的任命,擔任河南尹。
河南尹是秩中兩千石,按照品秩,跟九卿相當。
在整個東漢,太守這一級別,也唯有三輔地區得長官與洛陽京畿地區的長官,也就是河南尹、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是秩中兩千石。
如果不能理解的話,那麼對比一下其它朝代對應的官職,就應該知道了。
在西漢的時候,這個官的名稱叫京兆尹。
到宋朝,叫開封府尹。
明清時期,就是順天府尹。
看似位高權重,但實際上這個官並不好當。
正所謂前生作惡,今生附廓;惡貫滿盈,附廓省城。
如果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人應該知道,京城每次一出事,倒黴的就是順天府尹。
寧古塔都快塞不下了有木有?
所以劉備看似升官,實際上還是得小心翼翼。
不然稍微不小心得罪哪個王公大臣,他就得當替罪羔羊,淪為被丟擲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