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太守被稱為使君。
這一點在初中課文《陌上桑》之中就已經寫明。
等到刺史被稱為使君的時候,要再過幾年,漢末時期刺史權柄更重的時候。
至少目前來說,刺史的官職肯定是要比太守小,權力也要小。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但從職權上來說,刺史和太守雖然沒有上下級關係,刺史卻有監察太守的職責。
所以以刺史之位奪太守之權,在東漢歷史上數不勝數。
幾年後陶謙劉表做徐州荊州刺史的時候就不多說了,單說三十年多前,“天下楷模”李膺,就幹過這事。
而且同樣是當青州刺史奪權。
當時青州官場十分黑暗,貪汙成風,腐敗橫生。
李膺才剛到任,就罷黜了大量郡守縣令,整頓吏治,嚴查貪官。
一時間整個青州官員見到他就棄官逃跑,根本不敢抖自己兩千石高官的威風。
在這種情況下,李膺以刺史的名義治理青州,掌控了一州大權,堪比州牧。
而且後來因為將青州打理得非常不錯,很快就被漢桓帝任命為漁陽太守。
從這一點上來看,刺史變成太守,是升官不是降職,只不過刺史也確實是懸在太守頭上的一把劍。
然而當年李膺是以個人威望奪權。
而陳暮論起個人威望,比之李膺就像腐草之熒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李膺的威望高到什麼地步?
潁川八龍之一,後來被董卓強徵為司空的荀爽,就曾以替李膺駕車為榮。
八顧之一的郭泰,因為與李膺做了朋友,名震京師。
因此李膺奪權,全天下的人都認可。
那麼陳暮呢?
雖然也是天下聞名,但大漢人只是認可他孝順,說他能跟“天下楷模”李膺比,那就純屬扯淡了。
所以陳暮奪權,就得用特殊手段,一不能罷了吳匡的官,二不能以兵馬相壓。
唯一的手段,就是利用吳匡沒有治理好齊國這個點,進行政治攻擊。
如今一來,不僅吳匡無可奈何,連他的手下,也不得不服氣。
同時,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吳匡已經老邁,雖然貪戀權力,可就因為貪戀權力,讓他不敢和陳暮相抗爭。
沒辦法,吳匡的確沒有治理好地方,一個彈劾,立即就會被罷官,對於貪戀權力的人來說,這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
陳暮一上任,就從老邁昏庸的吳匡手中把齊國大權奪了過來。
確立了自己的權威之後,他在刺史府召開了第一次會議。
會議人員只有四個,陳暮,關羽,典韋以及氏儀。
之所以選氏儀,是因為他是北海人,跟齊國這邊的豪強關係不深。
陳暮到地方後,肯定會懲治貪官汙吏和地方欺壓百姓的豪強,如果吳匡手下有人是豪強內應或者本身就是貪官,他當然不能用。
四人分列而坐,開始籌謀大事。陳暮等大家都坐下,才開口詢問氏儀道:“氏儀,你字什麼?”
“回刺史,儀字子羽。”氏儀回答道。
“嗯。”
陳暮點點頭:“你知道剛才廳堂那麼多人,為什麼我獨獨選中你嗎?”
“是因為我第一個發言嗎?”
氏儀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