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10個移液器,一人一個,大家如果能做到精準且快速的取液,這個科目也就結束了,開始進階下一階段的學習。
然而,這樣的工作跟他們的預期不符啊,一些人對此表達了不滿:
“小周同學,你拿個滴管幹什麼,我們不是來做癌症攻關的麼,這麼個小玩意能治癌症?我還有很多想法沒跟沈教授交流和溝通呢。”
天可憐見,一些人連移液管都沒見識過,就這樣,他們還能去攻克癌症?
周同學說的也很實際,“你們現階段的任務就是跟著我學習,至於攻克癌症的事情,不是你們該關心的。如果學的不好,不但連你們從哪裡來的回哪裡去,就連我都要跟著吃掛落了。”
“不成!我要見沈教授,你這個小傢伙,乳臭未乾的還能管理我了。”
這人不服,真的去見了沈教授,然後大家也就真的沒再見過他了。
沈光林招他們來是來講故事做配角的,又不是真的依靠你們做事,簡直分不清輕重緩急。
所有,十人小組變成了九人。
在沈光林的故事裡,只有他一個人是主角,誰都不可以跟他爭。
在獲取經費困難的年代,每個科研人都知道講一個好故事的重要性。
當然,大多數學者是沒有機會講這種故事的,因為公眾只對頂尖的科研成果有興趣。
你只有做到頂尖了,同時又會講故事,才受大眾歡迎。
也只有這樣,才能繼續騙錢,繼續進行下一個科研專案。
在科學界,會講故事會騙人的太多了。
比如,那個做夢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從而想到苯環的故事;
比如,關於牛痘和牛奶工,繼而想到治療天花的故事。
這些故事無一不是精彩紛呈,我上我也行,他只是運氣好而已的典範。
沈光林要湊的,就是這樣的故事,隨便湊了一群人,用了一段時間,做出了CART。
對於全世界的學者來講,要說能夠稱的上一流的,幾百上千人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再往上拔高一層,就說最頂尖的學者,能夠有世界級表現的學者,數量就不會太多了,估計找不出100個。
而就這一百人,還有不少已經老態龍鍾苟延殘喘,基本退出科研一線已經在混吃等死的了。
這樣來看,剩下的就不太多了。
如果他們還不太會講故事,那能讓大家記住的就更少了。
只有會講故事,且講的生動,在做全世界巡演的時候,公眾才喜歡這種軼聞趣事。
進而,才有可能獲得獲獎嘛。
沈光林是經商和做科研兩不誤,因此他知道,企業想上市,要學會包裝和講故事。
同樣,一個課題組想成名,也是要學會包裝和講故事。
新招收的這十個人自以為自己很重要,但其實他們只是編劇備用的一個梗料,一節邊角料而已,根本不是整個故事的頂樑柱。
所以,如果他們願意學習,可以學個幾年,慢慢的有可能走向一條合格實驗狗的道路。
一開始就想當故事裡面的主人公,這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