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正是東漢末年,帝國統治搖搖欲墜。
出身於太平道派的崑崙門徒見此情形,便起了壞心思。
他也想過一把人間皇帝的癮,於是乎,便於當時出身正一派的好友,二人聯合下山。
其中,太平門徒奪舍當時一個名叫張角的百姓身軀,以法術蠱惑世人,創立太平道教,爆發了黃巾起義,同時,也掀開了東漢王朝沒落的一幕。
可惜的是,太平門徒空有一顆做帝王的心,卻是沒有半點統帥的本領。
他奪舍之後,雖然保留了一些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本事,但卻失去了真人的實力。
以至於,在名將皇甫嵩,朱儁,盧植以及曹孟德孫文臺劉玄德等人的打擊之下,波及數州的黃巾起義被鎮壓,辛苦一場,不想為曹孫劉三家鼎足做了嫁衣。
至於與他一同下山的正一派好友就更不用說了。
好友奪舍張魯,本想策應張角,結果,還沒等動手,張角就被剿滅了。
雖然好友張角被斬首後黃巾賊依舊禍害一方,可已經沒有了大的出息。
連帶著,張魯也被連累了。
不過張魯沒有張角那麼愚蠢,他在劉焉主管益州時期,花言巧語割據一方,靠著山川天險,又仰仗著自身的一些小法術,多次擊退劉焉帳下大將龐羲的進攻。自此,坐穩了一方霸主。
只是後面曹操南征之際,自知自己無法在統帥上戰勝曹操的張魯,選擇了投降,只是不遺餘力的在凡間傳播著自己門派的名聲。
原本他繼承來的五斗米教,在張魯的有意之下,也逐漸被稱為正一派以及天師派名字。
雖然這一次張魯壞了事,但是相比較張角,他還是在世俗傳播了崑崙信仰,也算是將功補過了。
當然,也是因為二人的私自下山,偷雞不成蝕把米不說,還讓崑崙六大門派聲望一落千丈。
相比較之下,崑崙散修出身的左慈,于吉,葛洪卻聰明多了,他們雖然也隨著張角張魯之後下山了,但卻選擇不左右當時民眾,只是發展宣揚道義。
唯獨于吉比較倒黴,遇到了鐵頭娃孫策,結果被斬首。
也是于吉浪催的,也是孫策倒黴。
于吉雖然不還手,可再怎麼說,那也是崑崙散修中的半步真人。
他被斬首雖然沒死,但一個半步真人,怎沒有一點報復的手段?
於是乎,有著小霸王之稱的孫策,也就死在了于吉的報復之下。
這也算是一飲一啄,報應不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