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李賽蘭在齊國穩穩地扼住了項羽楚軍的命脈,斷了楚軍的後援。而劉邦主力與項羽主力對峙於鴻溝。由於韓信的漢軍與劉邦主力相隔千山萬水數千里路。實質上劉邦已經對韓信無約束力。
此時劉邦主力約有9萬人馬,項羽擁兵10萬,而身在齊國的韓信出了之前的1萬精銳騎兵,還在齊國招兵買馬擴充到了共計5萬人馬。
天下之勢,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局面。
劉邦和項羽均急於打破當前對峙於鴻溝的局面。
劉邦連發三道調兵兵符,讓韓信緊急調撥3萬精銳馳援鴻溝。
而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派出使者向韓信承諾,如果韓信加入楚軍陣營,便封韓信為楚軍大將軍。
於是,擺在韓信面前有三條路可選擇,他的決定將決定歷史程序。
其一:韓信可以自立門戶,依託齊地的豐富資源。維持三足鼎立局面。此方案對韓信極為有利,當將導致其義弟:馬忠厚的死亡。畢竟當年劉邦把馬忠厚留在身邊就是防著韓信有朝一日可能出現尾大不掉。
第二:韓信依舊接受劉邦的節制,今後劉邦君臨天下後,至少自己可以封個異姓王。但是,劉邦反覆無常,已經兩次剝奪過他的兵權。
第三:韓信倒向項羽一方,項羽必勝。只是項羽想來看不起自己,這是韓信心中的一個疙瘩。這個方案韓信基本不會考慮。
於是韓信經過與李賽蘭商議後,選擇了第二個方案:繼續輔佐劉邦逐鹿中原。這一是為了義弟馬忠厚的安全,但更重要的是韓信本來就沒有君臨天下獨霸一方的打算。韓信覺得自己只要能當個一方諸侯王就非常滿意了。
於是,韓信不日便讓自己的軍師蒯徹(kuǎi chè)領輕騎兵5000馳援鴻溝的劉邦。
一月餘,軍師蒯徹率領著伍仟輕騎,快馬加鞭終於趕到了鴻溝劉邦大本營。
“怎麼援軍才來了五千人馬?”劉邦看到寥寥五千輕騎道:“本王之命是讓韓信發兵三萬!”
軍師蒯徹向劉邦跪拜行了一個禮道:“稟漢王!齊地乃項羽楚軍七寸命脈。韓將軍必須以重兵駐守,況且近期齊地暴民作亂,韓將軍留下的四萬餘老弱兵卒控制齊地局面已十分吃力!”
張良在一旁冷笑了一下道:“哼哼!蒯徹先生此言詫異,據我所聞:韓將軍治軍有方,有重騎兵一萬,輕騎五千,步軍兩萬,車兵五千,水軍三千,還有匈奴五千鐵騎供其驅使,可謂兵強馬壯,可謂乙方諸侯啊!”
蒯徹眉頭緊鎖辯解道:“韓將軍擁有近五萬人馬不假,但齊地沃野千里,民眾數百萬之巨。一直視我等漢軍為外來強人,並不認可漢王對齊地的統治,除非……”
“除非什麼?”劉邦斜靠在王座上問道。
“除非給韓將軍一個名份,封韓信為“代齊王”,韓將軍便可有名份鞏固齊地統治……”
還未及蒯徹稟完,劉邦大怒:“老子都才是個漢王,他韓信也想封個什麼齊王……”此時,還未及劉邦說完,張良用腳悄悄地在案機下踢了一下劉邦。劉邦瞬間明白了什麼,立即改口道:“封個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個真齊王!”
半月後,韓信被正式冊封為齊王。這是韓信夢寐以求的高光時刻。多年的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為的就是這一刻。
作為回報,韓信親率二萬五千人馬日夜兼程趕到了鴻溝和劉邦會師。
由此,楚漢相爭的天平,開始往劉邦漢軍傾斜。項羽空有一身蓋世武功,卻奈遭遇韓信、馬忠厚等用兵如同鬼神般的存在。最終項羽楚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漢軍把楚軍四面圍了個水洩不通。韓信為了瓦解楚軍最後的一點鬥志,特別安排人日夜吹奏楚歌,以喚起楚人思鄉之情。而馬忠厚為了加強心理戰的效果,特別令人用竹簫吹奏未來的薩克斯名曲《回家》,搞得楚軍士兵聲淚俱下,軍心接近崩潰。
這一夜,馬忠厚又在楚歌背景聲中,讓近千名識字計程車卒在四面八方朗誦馬忠厚抄襲的未來朝代思鄉詩詞:
第一首便是賀知章的:《回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此詩頌後,楚營已傳來騷動之聲。
休息片刻後,漢軍士卒又照著馬忠厚的《馬氏串燒詩集》開始了新一輪古今詩詞大串燒:
他鄉生白髮,舊國見青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