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也讓人明白了按鈕的作用了,簡而言之,上面兩個行業按鈕,就是一個可以根據行業去篩選店鋪的條件。
轉過頭來看,下面所展示的那些店鋪,都各自有一張能突顯自己特色的圖片。
有些是大氣的門店外觀,如惠民火鍋店,整整四個大門面組成的店門。
有些是門店內的特色,如蒸菜館內的鋼琴+美女鋼琴師的特寫。
有些則是讓人不禁咽口水的美味佳餚。
總之圖片的風格各異,但又都十分的吸睛。
而除了圖片外,還標識著店鋪離你的距離,可以對距離進行排序展示,同時還有搜尋、餐品分類等等之類的常見的篩選選擇。
這方面和那些類似於外賣、大眾點評等平臺很類似。
唯一區別較大的,是這個介面的上方增加了一個可以選擇常駐商圈。
當你選擇了常駐商圈後,你每次進入都會預設展示常駐商圈的所有店鋪。
當時做出這個設計,曹興宇主要是結合實際情況去出發的。
以實王品牌會員的特性來說,他們一般在哪個商圈辦的卡,那大機率這位會員經常活動的範圍就在那個商圈。
所以,選擇常駐自然是能方便後續的使用。
當然了,這事沒有絕對,也肯定會存在會員到其它商圈的可能性。
對於流動性這方面,系統會根據你的位置自動識別最近的商圈。
同時,也可以自行切換商圈或者去掉商圈的過濾選項。
如果是切換的話,目前一共是有十個商圈供選擇,這十個商圈赫然就是目前曹興宇涉足的那十個。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按照商圈過濾在曹興宇的設計中只是初級版本,後續是肯定會伴隨著他的發展而進行升級的。
最終的形態,應該是按照省、市、區來劃分選擇商圈才是。
還是之前那句話,這是在為未來的升級提前做好了準備,讓顧客提前去適應這款軟體,後續的變動也都是會基於目前這個框架,整體是不會有較大的改動的。
而這種設計,恰恰能看出一個人的設計功底。
整個軟體行業,或者說對於一款軟體產品來說,除非是那種到了非動不可的地步,否則一般是不會進行較大的變動的,都是基於現有的框架進行最佳化升級。
因為使用者習慣已經養成了,突然把產品的內容或展現風格進行大調整,那對於使用者來說又需要一個時間去熟悉使用,這個風險還是挺大的。
所以很少有產品會出現一些顛覆性的改動,一般框架是不會動的。
當然了,如果領域內沒有競爭對手,那你怎麼大變動其實也沒所謂,使用者沒有選擇權,只能硬著頭皮去接受。
就像微信、支付寶。
也有過數次顛覆性大改動,特別是支付寶還被吐槽過好多次。
但吐槽是沒用的,市場地位擺在那裡,你沒得選,只能去熟悉新的版本。
頓了頓,曹興宇隨手點進了一家店鋪。
介面當即跳轉到了一個新的頁面。
在這個介面中,有店鋪的介紹、詳細位置等基本資料,還有所有的餐品圖片以及價格。
除此之外,在最上方的位置,還顯示了當前排隊數量,這個是與線下取號機聯動的實時資料。
對於使用者來說,這個能看排隊情況的功能,就比較實用了。
去線下就餐之前完全可以先檢視一下,錯過高峰期。
而除了這個實用的功能外,還可以對該店鋪進行評價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