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看下來,我們橫豎不虧。”
“而且這也符合我們集團的整體戰略。”
王三石所說的集團戰略,那就是以阿狸為核心,以支付寶為支柱的戰略思想。
這方面,其實從阿狸收購企業的作風就能看出來。
與企鵝投資不同的是,企鵝是投資公司,佔個大股東的位置,然後給被投資的公司大量注入流量,並且不去插手對方的管理,讓他們自行發展。
像梅團、京東、拼夕夕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最後這些企業一個個都發展的相當不錯,不僅上市了,而且市值不低,都高達幾百億美金市值。
看得出來,雙方之間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雙贏。
而阿狸則是更喜歡全資收購,然後空降高管,進行全面接管。
之後就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幕,被阿狸收購的企業日漸衰落,別說上市了,能活下來就已經算不錯。
餓了嗎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原本佔據外賣市場60%以上份額,半壁江山的存在,後續還收購了千度外賣,當時千度可是有20%的市場份額。
按道理,在這次收購之後,餓了嗎在外賣領域應該是絕對霸主的存在才對。
可是隨著阿狸的全資收購,餓了嗎創始人團隊被踢出局,阿狸直接控制之後,瞬間一落千丈,市場份額一降再降,跌到了30%上下。
而後起之秀梅團反而來到了60%多的市場份額。
像這樣的收購案例在阿狸的投資裡面並不是個例,而是幾乎全部都是這樣,阿狸收購了好多家原本是處於龍頭地位的公司,最後都變成了第二第三。
這種情況,阿狸會不知道嗎?
當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們依然還是會這樣去做。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阿狸的戰略。
阿狸收購企業的本意,其實就是為了‘流量’和‘支付場景’。
把‘流量’引入到電商板塊,強大自己的核心業務。
通俗易通的來說,阿狸的收購,更像是直接花錢買‘流量’,這才是他們的真實目的。
至於被收購公司的後期發展,其核心還是就是穩住已有局面,能盈利最好,不能盈利就自負盈虧。
整體發展路線都偏保守。
這也就是為什麼餓了嗎原本有那麼好的局面,卻被反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壯大核心電商業務罷了。
畢竟,相較於電商能創造的驚人利潤,其它的業務所能創造的利潤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在阿狸的眼中,在電商業務面前,其它業務都是綠葉。
這種思想,在阿狸內部自上而下根深蒂固。
因此,王三石現在出現這種想法,說出這種言論,完全不令人感到意外。
“嗯。”一旁的鐘志祥點頭贊同道:“我覺得可以。”
顯然,同樣身為阿狸副總裁的鐘志祥跟王三石的觀念高度相合。
倒是另外幾位餓了嗎內部提拔上來的副總裁有更多不同的想法。
只是他們知道多說無益,已經漸漸習慣了領導的風格。
這也是阿狸收購公司後的特性,基本上成為了空降領導的一言堂。
“行,那就這麼辦!”王三石吩咐道:“鍾總,這個事你去協調一下螞蟻金融那邊,這個事讓螞蟻金融那邊直接去出面吧。”
“好。”鍾志祥笑著點點頭。
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螞蟻金融副總裁。
他突然出現在這場餓了嗎高管的會議上,本身就帶著一些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