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金學曾小心翼翼的看向了皇帝,也不知道皇帝的想法是什麼。
只是他覺得這一段時間這麼做比較合適。如果太直接了的話反而不太好。大明也需要時間,需要調配資源。
聞言,朱翊鈞讚賞的點頭說道:“愛卿說得很好,這件事就按照愛卿說的辦。”
“是,陛下。”金學曾恭恭敬敬的答應道。
朱翊鈞對站在旁邊的陳矩笑著說道:“把聖旨給他吧。”說完,自己站起身子向外走了出去。
等到皇帝離開,金學曾的臉色一直都很嚴肅。
這個時候,陳矩捧著聖旨走了過來,笑著說道:“陛下吩咐了,聖旨就不宣讀了,金大人可以回去自己看,然後照著辦就行。”
“是。”金學曾恭恭敬敬的接過了聖旨。
這份聖旨的內容很簡單,就是一份臨時任命的聖旨,讓金學曾負責朝鮮的事,屬於臨時欽差,沒有什麼具體的職務。
等到真真正正他把朝鮮的事落實之後,朱翊鈞會設立一個新的官職——朝鮮事務大臣,在等級上和六部尚書是一個級別。
之後還要設立一個倭國事務大臣,品級也是一樣。
這是在文官這邊。
武將那邊還要設立武官職位,朝鮮的就叫駐朝鮮武官,品級是正三品的將軍,主要責任就是統領駐紮在朝鮮的所有大明軍隊。
在不同的地點還要設立不同的軍區,像釜山就可以設立一個大明朝鮮釜山軍區。
每一個軍區有總兵一名,他們上面是朝鮮駐軍衙門,頭頭就是駐朝鮮武官。
只不過這些制度暫時還不能實行,談完之後再說。
不出意外的話,金學曾應該就是第一任朝鮮事務大臣,王用汲就是第一位倭國事務大臣。
將領也很簡單,朝鮮這邊找一個人去駐守就可以了,問題不大;倭國那邊可以劃分割槽域,一個給戚金,一個給李如松。要給年輕人足夠的鍛鍊機會。
之所以安排這些事,是因為朱翊鈞在遼東的日子已經差不多了,京城又發信過來催了。他準備回京城,要先朝鮮王一步離開。
與此同時,朝鮮釜山。
自從與倭國的戰爭結束之後,釜山已經成了大明水師駐紮的地方。
戚繼光和李成梁正在屋子裡商量事情,氣氛倒也不像之前一樣劍拔弩張。
戚金和李如松各站在自家主帥身後。
俞大猷被安排坐在了最上面。
王用汲在旁百無聊賴的扒拉著小吃,拄著手聽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