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語氣有些急切的追問道:“大帥的意思是?”
戚繼光語氣平和的說道:“把這一次進入朝鮮的倭寇全部殲滅。”
李舜臣的臉色就是一變。
他想到了大明人的胃口大,但是沒有想到大明人的胃口居然這麼大?
戚繼光居然想把進入朝鮮的倭寇全都殲滅掉?
別人不知道,但是李舜臣的心裡很明白這次進入朝鮮的倭寇數量可不少,前期就有十幾萬人,把這些人全都殺了?
想到這裡,李舜臣的心都有些激動起來。
如果這一次真的把這件事做成了,那麼接下來朝鮮至少要會太平幾十年,倭寇一時半會沒有心力再重新攻打朝鮮了。
“那大帥何不出兵截斷倭寇的退路?”李舜臣激動的說道:“只要我們把倭寇的退路截斷,就能和陸上的人馬兩面夾擊。”
戚繼光緩緩的說道:“因為我覺得還不夠。”
李舜臣也不是笨人,既然是名將,自然明白戚繼光話裡的意思。
在朝鮮的倭寇人數還不夠,戚繼光需要倭寇繼續增兵。
顯然眼前這位大帥對明軍陸地上的部隊非常有信心,覺得明軍能在陸地上更多的殲滅倭寇。
倭寇必須要不斷增兵才行,現在這條通路還不能斷。
李舜臣不禁有些狐疑的看了一眼戚繼光。
如果想要達到上面的戰略目的,現在朝鮮的倭寇已經足夠了。可戚繼光還是希望倭寇繼續增兵,那就不僅僅是上面這個戰略目的這麼簡單了。
聯想到在外面自己看到那麼多的大船,那麼多的人馬,李舜臣的腦海中閃過了一抹不敢置信。
大明要滅倭國!
不說滅國,至少也是佔領倭國!
只有如此,才能解釋得通。因為只有這樣的目的,才會使得大明人要儘可能多的殺傷倭寇。這樣一來,將來倭寇在倭國的反抗就會變得弱一些。朝鮮被大明當成了戰場,不斷吸引倭寇填充進來。
一時之間,李舜臣心裡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有些憤怒,但又有些慶幸;有些悲涼,但又有些喜悅。
憤怒是因為朝鮮被當成了戰場,僅僅是為了減少大明的損失,卻致朝鮮百姓的生死於不顧。
慶幸是因為如果大明的這個計劃真的實現了,那麼朝鮮就真的安全下來了。眼前的損失是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
悲涼是因為自己這些人沒有辦法。如果朝廷不那麼腐敗、軍備不那麼鬆弛,能打得過倭寇的話,何必要受這樣的苦難?
喜悅則是朝鮮歷史彌久的苦難真的要結束了。
百味陳雜,諸般滋味全都湧上了心頭。
李舜臣態度十分恭敬的躬身說道:“還望大帥體恤朝鮮上下的百姓,儘早儘快的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