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笑了笑說道:“這件事還要從當年的一件事說起。說起來,真的有些久遠了。”
“我記得事件的起因,是順義王的孫子。這個孫子好像叫做把漢納吉……時間有些長了,記不太清了。”
“事情的起因好像是因為順義王搶他一個寵愛的小妾,他一怒之下就和自個兒的爺爺翻臉了,當時帶著妻子和一群人跑到了大同。”
“訊息傳到京城之後,當時的陛下下了聖旨把把漢納吉留下來,不但人被留下來,還被朝廷加封了指揮使。”
“訊息傳到草原上,順義王就不幹了。於是他帶著人直接來到了西北,領著大軍要求朝廷把孫子交出來。”
“當時的宣大總督是王崇古,巡撫是方逢時,總兵是馬芳,他們力主透過這件事緩和雙方的關係。”
“朝廷商議並同意了這個想法,讓他們試著運作。”張居正說到這裡,嘆了一口氣,有些無奈的說道:“那個時候,朝廷實在是沒有錢了。這一仗如果真打起來的話,會有麻煩。”
張居正搖了搖頭,語氣有些落寞的說道:“不過還是打了。因為他們三個也知道那一次如果不打的話,光談是什麼都談不出來的,於是就在西北打了幾次。”
“幾次打下來之後,雙方算得上互有勝負,這樣一來和談的機會就有了。朝廷就提出交換人質,順義王將出塞逃入板升的雁北白蓮教首領趙全等人交給朝廷,朝廷就把把漢納吉還回去。”
聽到這裡,朱翊鈞的眉毛一挑,臉色有些古怪。
這件事看起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順義王的孫子拖家帶口的跑過來求政治庇護,朝廷是接納了的而且還封了官職。結果因為順義王找上門來要求交換人質就把人交出去了,無論怎麼說都不好,尤其是影響那些來大明投降的蒙古人。
這樣不但不利於民族團結,而且不利於招降人手。
我投降你的時候好好的,一旦有事了需要我的時候,你們就把我交出去,這是人乾的事嗎?
即便是有利益,你們也不能這麼幹啊!
張居正看了一眼朱翊鈞,微微一笑,捋著鬍子沒有說話。
對於朱翊鈞的想法,張居正的心裡面實在是太明白了。可是張居正更明白,那個時候朝廷是一種什麼樣的處境。經過嘉靖一朝,大明的虧空太嚴重了。
不要說打仗了,國家的經濟眼看就要崩潰了,江南鬧倭寇、西南那幫人也不老實,順義王的實力也很強大,甚至還打到了京城下。
如果不是戚繼光和馬芳在北邊打了幾場勝仗,人順義王都根本不和你談。
朱翊鈞想想之後也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隨後搖了搖頭。
或許那段時間大明的確挺憋屈,不過幸好都過去了。現在的和平來之不易,要好好的守護。
朱翊鈞準備這一次好好的守護一下和平,畢竟和平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自己造了那麼多大炮和火箭彈,不試一下用它們守護和平,有些不甘心。
張居正繼續說道:“當時就是這位三娘子勸說順義王答應下來的。”
聞言,朱翊鈞撇了撇嘴,不相信。
這個帽子應該是扣給三娘子的,如果將來出了什麼事的話,也可以讓她背鍋。
可能太惡意了?
張居正笑了笑之後說道:“這件事也就這麼定下來了,雙方交換了人質,之後的事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聽了這話,朱翊鈞的眉毛一皺。
見皇帝皺眉,張居正輕笑著說道:“陛下不必想太多,這件事我們都知道。當時接觸順義王的時候,很多事都是三娘子跟我們談的。”
“據王崇古說,三娘子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年紀雖然不大,但是見識卻非常長遠。她很喜歡大明的文化,出入都是穿著大明的服飾、會說大明的話、會寫大明的字,甚至文采還不錯。”
聞言,朱翊鈞一愣,摸著下巴點了點頭。
好像可以搞點事。
一邊的張居正見狀,無奈的搖了搖頭。
對於自己這位皇帝學生,張居正現在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對這次的事也就沒提什麼意見。
皇帝搞了軍隊和那麼多的裝備,千里迢迢冰天雪地的拉都拉過去了,凍也凍那麼多天了,不打一架暖和一下身子,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