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距離高等文明誕生3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等等,水可以以液態的形式在地表存留,構成生命起源的基礎溫室。
初期的地球,在經過大碰撞之後,又受到了一波的小行星的轟擊,如此的結果造成其地殼運動非常頻繁,火山異常活躍。
而這些,也是內部蘊含的很多礦物質,比如DNA不可缺少的磷元素,流入海洋之後,和最早的生命元素混合起來。
隨著歲月的發酵,幾億年時間的催熟,終於有一天,目前來說比較完整的早期生命誕生了。
早期的生命,基本上都是單細胞的生物,大概可以分為藻類和細菌兩大分塊。
藻類的話,已經廣泛地分佈在海洋湖泊之間,這些藻類吸取的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開始最簡單的光合作用,慢慢吐出氧氣,改造著地球的大氣環境。
“光合作用是氧氣誕生的源泉,”蕭開天指了指前面的大海:“肉眼可能很難分辨,但那些顏色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大量藻類存活之處,它們正在完成著自己重要的使命。”
氧氣是今後地球生物存活的重要元素,沒有氧氣就不會有高等生物的誕生。
生命的整個過程,以科學的角度分析,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一旦生命體內部的熵值達到最大的混亂,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要抑制熵值的不斷增加,生命體只能從外部獲取能量,彌補內部能量的缺失,其中氧化反應,就是生命體獲取能量的一個重要方式。
現在這種關聯到高等智慧生命未來的重要里程碑,正在這些單細胞的藻類身上,邁出了試探性的小小一步。
宇宙樹的系統,至今還沒有給趙七汐的果殼宇宙,做出節點判斷的原因,蕭開天估計就是在這裡,目前的情況看,還無法確保光合作用的氧氣,能夠順利製造出來。
此外,除了藻類外,早期另一種的生命體,是古代的細菌,一些釋放甲烷,另一些則是吸取甲烷,不管是哪一種,這類細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討厭氧氣。
這類細菌,也是今後生命進展的另外一個方向,假如這個時期大氣中的氧氣量增加起來,過於充足的話,可能導致整個細菌族群的消失。
目前的情況來看,太陽的黯淡還需要一段時間,具體要多久才能夠恢復,蕭開天等人也無法計算出來。
而如果地球的氧氣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溫室氣體數量減少,太陽沒有恢復正常,那意味著其實地表的溫度,將會逐漸降低。
“冰川期的提早到來,顯然對於這些藻類和細菌們而言,不是一件好事。”這是蕭開天給出的最終判斷。
溫暖甚至說帶點炎熱的地球,對於早期藻類和細菌們而言,是良好的繁衍環境。
“那……修正……太陽……”趙七汐提出了疑問。
蕭開天抬頭看著遠處拳頭大小的太陽:“可以,不過小七,一步步微調比較好。”
趙七汐需要做的是,將太陽稍微“捏”小一點,增加其內部核反應的劇烈程度,集中爆發之後,太陽將再次膨脹起來,發揮更多的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