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刺”,第二日,楊尚到達軍營時,輪迴軍竟是已經在田豫的帶領下開始訓練了。
“主公,現在出發嗎?”,田豫看到楊尚過來,大踏步來到他的身前請示道。
“出發吧,輪迴街重建好後,我們才好徵兵,兩百輪迴軍還是薄弱了些”,楊尚對著田豫點了點頭。
“列陣集合,目標輪迴街”,待輪迴軍進入街道時,民眾已經拿著吃食等在那裡了,楊尚兩世為人,儘管見多了各種場景也被這一幕感動了,都說是窮山惡水出刁民,輪迴街雖是窮險,但是這裡的民眾卻是淳樸的很啊。
“主公,丁壯都已集合完畢,共一萬人,老弱婦孺也不想閒著,雖說幹不了什麼重活兒,但是簡單的營生還是能幫的上忙的,老朽也安排了專人準備飯食,都是手藝了得的廚師,一定不會讓軍士們受了委屈,如今萬事具備,就等主公一聲令下了”,還是昨晚第一個與楊尚搭話的駝背老者上前與楊尚交代了情況。
楊尚看著這老者,也是一陣驚異,昨晚還沒察覺,如今細細想來這老者還真是個有本事的人,竟把三萬餘人安排的明明白白,要知道這三萬人放在古代也是一縣甚至是一郡的人口了,能把這三萬人安排的如此妥帖,可稱的上一聲大才了啊,“昨日未及得上詢問老人家名字,不知今日可否告訴尚啊?”
“主公折煞老朽了,老朽劉墉”,這駝背老者聽到楊尚的問話,忙頷首回道。
“大清宰相劉墉?”楊尚一聲驚呼。
“主公過譽了,都已是往事雲煙了”,劉墉被楊尚叫破身份也還是那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
“是尚怠慢了石庵先生啊,竟不識眼邊的大才,尚何德何能竟得先生相助,今後還請先生全權代理這輪迴街政事,一應重建工作也由先生主持”,楊尚真是沒想到初至靈域就能得到兩位大才相助,一文一武豈不是相得益彰,他本來還對重建工作一籌莫展,如今有劉墉主持,這諸般事務簡直不要太簡單啊。
劉墉(1720~1805年 ,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江寧知府、內閣學士,遷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參與辦理和珅。
嘉慶九年 ,去世,享年八十五歲,獲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書法造詣深厚,是著名的帖學大家,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出身名門相府,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父親劉統勳更是官拜大學士,位極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叢集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
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劉墉嗜好藏書,家中藏書既廣且博,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外,對於佛、道、類書、碑帖、字畫、戲曲、小說、彈詞、曲譜、平話之類無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硯臺、毛筆、古琴等也均稱名一時。
贊劉墉一聲全才那是毫不為過啊,不過人們還是習慣稱他為宰相劉羅鍋。
“不可,主公重看劉墉了,庸不過初來乍到豈能就此高位”,劉墉聽到楊尚這就要自己當左右手了,有些受寵若驚,他就算對自己很有信心,也不敢無功得此高位啊,生前能做到宰相那也是一步步爬上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