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韓風也是順著接話。
“我覺得地產還是有搞頭的,現在依舊是銀行最核心的資產抵押物。如果價格合適的話,那就拿幾塊地嘛,或者收購幾家瀕臨破產的地產公司都行。我個人覺得,未來至少五年內,這塊依舊有發展空間。”
“當然,僅限於一二線城市。”
他也忍不住說道。
聊起這個話題,可就不困了。
地產和金融向來關係密切,真要這麼搞,那會有很多自己閃轉騰挪的空間,完全可以大大插一腳。
說話間……
幾人就這個問題,再次的陸續發言,相繼更詳細的闡述著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楚堯:……
聽著這樣的對話,不由自主的有點走神。
看見沒有?
這就是資本的自我增殖。
公司到達一定體量和程度後,體系形成後,每個人處於該處於的位置後,就自然而然就做出符合身份、動機、利益的行為,然後自發推動著這艘大船乘風破浪的朝前走。
當然其中肯定有內耗,也會有各自的小算盤。
但總體上,只要不出現大的戰略方向錯誤,以及趕上比較好的市場週期,盈利還是沒有問題的。
而自己……
其實什麼都不用做。
比如這個房產。
不管是作為員工福利,還是公司盤子的擴大,只要去做了,就是“業務”的擴張,這些業務,可能會成為盈利點,也可能會成為虧損黑洞,而最妙的是,在做之前,誰也不知道結果。
所以,很多大的集團公司之所以破產,往往都是因為擴張無序。
資產太重,到處都需要花錢,玩著玩著錢就轉不動了,現金流就崩了。
但……
能成為全球頂級的集團公司,那必然也是資產極其重的,涵蓋的領域越多,財富的觸角就越廣。
只要現金流撐得住,隨便怎麼玩兒。
典型例子也有……百度。
被罵了多少年,自身內部各種收購、各種轉型、各種調整賽道,統統都不成功,但本身造血能力足夠,廣告充當現金奶牛,有足夠的資本試錯,錯了這麼多年,還活的好好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如果能逮到新機會,或許也能重新飛起來。
想著這些,楚堯緩緩摸了摸鼻子,向新領域開闢,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以的。
對於自己而言,根本不會缺流動資金。
攤子可勁兒鋪就是了。
財務上哪怕出現鉅額虧損,但只要實際資產規模變大,自己也能兜得住。
這麼一想……
楚堯倒是被觸發了一些新的靈感。
“地產這個事兒,就這麼辦吧,你們去把具體詳細的方案弄出來,再拿給我看。”
“還有一件事,我記得之前鼓勵專案出海,鼓勵他們內部創業,這個事兒,現在有人在搞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