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上元節,東宮蒙學就恢復了。
不過因為少保崔牧雲要帶兵去酒泉,所以只上了一天的課。
上完課的次日是休沐日,崔牧雲將元無極帶到了北軍大營。
上次讓出敦煌,將武勇營撤回酒泉,雖然朝中重臣都認為那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也是太宗朝以來大魏第一次丟失土地。
士民群情激昂,御史臺有御史甚至上書,稱崔牧云為“國賊”,要朝廷依法懲治。
為此,崔牧雲不得不自請辭去兵部侍郎一職,賦閒在家,帶了一年的孩子。
這次,有御史上書,說突厥出兵是因為退出敦煌,讓人家認為大魏怯戰,所以得寸進尺。
在晉王一派的鼓動下,崔牧雲只得領兵出征。
這次出征酒泉,朝議時,還是選取了北軍的兩萬將士出征。
北方梁國自從梁國簽訂互市協議一來,兩國還算友好,梁國大軍,分別調往五原城和朔州,只在綏州安置了一萬多接受訓練的遼國俘虜,對延州夠不成威脅。
齊地的戰事已經到了尾聲,開過年後就不斷有訊息傳來:
齊國翼城郡王高頜聚齊了十五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分兵四路,一路由徵東將軍周鑄統領的三萬人,由左屯衛一萬和青州府兵組成的東路軍,號稱五萬,平昌郡南下南青州,纏住元虎的軍隊,使其不能向西增援兗州。
一路由歷城侯,領右衛將軍高燮領右屯衛一萬人及玄甲騎兵一萬,與齊州府兵組成的齊州軍三萬人,號稱十萬,由歷城直取牟縣。
第三路由明遠將軍董威領南軍三萬人,號稱五萬,由濟州經肥城攻擊汶陽。
自己親自率領由剩餘的四萬軍隊和一萬重甲騎兵,從濮陽郡直撲定陶,預從後面堵住魏國兗州軍的退路,順便擋住元汾增援的軍隊。
這樣四路大軍圍住兗州,想先將兗州拿下,在回兵奪取南青州,趁勢謀取徐州。
謀劃的很完美,十五萬對五萬,再說,魏國東邊和兗州相鄰的司州那麼大一塊地方,只有洛陽有五萬軍隊,其餘的府兵,也只夠防禦的。
還有,剛剛入冬,函谷關就下了一場幾十年難遇的大雪,將關中派往兗州的援軍徹底封在了函谷關以西。
也就是說,兗州根本就指望不上援兵。
看看,天時地利人和都好像佔光了,勝利怎麼也是屬於齊國一方的。
凡事總有反常。
正如支離堎擔心的,翼城郡王高頜才智平平,而元邕的三個兒子卻都不是善茬。
得知齊國大軍要來,元慶邀請兩個弟弟到兗州,對打探到的齊國的幾路兵馬地訊息分析後決定:由元慶領白袍軍和一萬人馬到南青州,而元虎帶著三千虎豹騎和一萬人馬前往汶陽,元汾則帶著剩下的兩萬人馬駐守兗州,伺機而動。
先是元慶帶軍與齊國青州大軍在大峴山交手,六千白袍軍化整為零,趁著大雪不斷襲擾青州軍,從穆陵關好不容易走完大峴山,硬生生被蠶食掉一萬多,剩下的龜縮在鞍山不敢動彈。
第二天,一萬魏軍趕到,與白袍軍一起包圍了鞍山,派人給山上喊話:齊軍後營的糧草全都被奪取,得到訊息,齊軍軍心大亂,魏軍趁機攻上鞍山,齊國東路軍全軍覆沒,徵東將軍周鑄自刎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