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銘這一走,皇帝的壓力倍增,一開始還只是百姓們群情激奮,不停地到處奔走,想要讓賀銘回來,後來又覺得賀銘辭官後才能夠安全,突然間風向一轉,所有人都在贊成賀銘不要回來了,免得被皇帝給暗害了。
聽到這話的皇帝氣得差點吐血暈過去,這還不算什麼,畢竟只是一些小事,大不了當做沒有聽到就行了。
後來可能覺得這樣做沒有什麼作用,百姓們又開始紛紛聯名上書去各個大臣那裡奔走,希望他們能夠為賀銘發聲,最起碼要保住他的安全,不讓皇帝迫害他。
這種情況擺明了就是要將大臣們置於兩難之中,聽從百姓的話,那就等於他們站在了賀銘這邊,是要與皇帝為敵的人了。
而不聽百姓們的話,那麼他們便是等於失了民心,又間接的得罪了賀銘。
當真是讓他們怎麼選都不對。
但還是有些老臣仗著自己手裡有些底牌,以及自己在朝中的名望,主動第一個站出來為賀銘發聲了。
這些老臣平日裡並沒有什麼實權,但是祖上卻積累了許多功勞,有些家裡還有先皇賜予的免死金牌,這個時候他們站出來,雖然得罪了皇帝,卻也並不害怕,畢竟他們也死不了,大不了這段時間家裡受些牽連罷了。
但是他們卻可以在這件事中表明態度,獲得賀銘的好感,從而等到賀銘這邊成功後,他們的日子就會好過了。
畢竟薑還是老的辣,他們雖然不爭權不奪勢,卻比誰都看得清形勢,所以他們選擇的那一邊,往往都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當然過程可能會有些曲折,可誰又能保證太子登基之後就真的能夠長久,而他們這些人又一定會有好日子過呢?
選擇賀銘,最起碼有一點可以保證得了,那就是他們以後絕對可以安安穩穩過自己的小日子,不必擔心什麼勢力爭奪之類的事情。
以賀銘的手段,他絕不會允許他登基後朝中眾人四處拉幫結派的。
有人出頭了,那麼接下來的大臣們也便陸續開了口,紛紛向皇帝上奏,訴說賀銘對大旭國的種種功績,卻絕口不提別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漸漸多了之後,皇帝若再不表態,那就擺明了要失盡民心與大臣們的心了。
無奈之下,皇帝只能親自下旨,召賀銘回京,並在聖旨中言明,待他回京後便會論功行賞。
看到意料之中到來的聖旨,賀銘卻早就做好了準備,他本人根本就沒有出來接旨,而是讓白薇代為接旨,而白薇給宣旨太監的答案是,賀銘傷重,需要靜養,這聖旨就不接了,還希望皇帝能夠儘快同意他辭官之事,他也好安心養傷。
從來都是天下人戰戰兢兢迎接聖旨的到來,再不然聽說能夠接旨的時候簡直覺得光宗耀祖一樣,恨不得將跟自己沾親帶故的所有人全都請來圍觀,而賀銘這邊連個面都不露也便罷了,竟然還敢拒接聖旨。
偏偏宣旨太監來之前得了皇帝叮囑,吩咐他不論遇到什麼事,千萬不能得罪賀銘,儘量順著他些,哄著他些,最好能夠讓他立刻接旨跟著回京。
若不行,那便也要好言好語哄著,絕不能惹惱了他。
宣旨太監便只能硬著頭皮跟白薇說盡了好話,最後還是得到一樣的結果,賀銘受了重傷,不便露面,只想辭官養傷。